学时,仅维持了不足三个月便被废弃。
原因是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学生。
后来虽重新开办,但依旧成效寥寥。
老朱创办武学同样面临此困境。
自古以来,“穷则习文,富则练武”。
穷人家省吃俭用,勉强还能供孩子读书。
但若学武,真可谓负担不起。
光是吃饭一项,对穷人来说就是巨大的开销。
若按工钱换算收入来看。
这个时代粮食的价格比后世高出几十倍。
学武必须保证营养充足。
对于富家子弟而言,他们虽能负担得起肉类等食物。
但问题是,为何不学文而要从军习武呢?
既劳心劳力,又得面对战场上的生死考验,风险极高。
至于像常升这样的武将后代,安逸地享受着父辈的荣耀才是他们的追求。
算来算去,无论是哪类人,都不愿进入武学。
连合格的学生都难招满,这武学自然显得无足轻重了。
不过,朱允熥明白这其中还有另一个关键因素。
那就是武学带来的回报太少了。
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高中榜首即可为官。
但武学不同。
军事乃国家大事,关乎生死存亡。
怎能因为学会了武学,就会纸上谈兵,就被派往战场指挥作战呢?
这简直荒谬至极!
与文官选拔制度完全不同。
最终,从武学毕业的学生还是要上战场磨炼,靠战功一步步晋升官职。
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参军呢?
何必多此一举?
朱元璋创办的武学,仅限于招收武官子弟,这反而缩小了招生范围。
这些人若想从军,最聪明的选择是直接跟随父辈的军队,而非进入所谓的武学。
如此一来,京城的武学岂非形同鸡肋?
朱元璋心里清楚这一点,但暂时也找不到解决办法,只能任其发展。
朱允熥在考虑创办军事学院时,早已明白这些。
“皇爷爷,我知道金陵城内已有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