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末,界西市分管文化教育卫生工作的张俊逸副市长去北京开会。
按计划打算招一批京剧演员来界西市;因为当地人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唱个地方戏还行,唱京剧那可就不上档次了,京剧团演出都没有人看。
休会期间,张副市长外出散步,很随意地走在大街上。
老远就听见一位女声吆喝:“买冰棍嘞、三分钱一根、香蕉冰棍诶……买冰棍嘞、牛奶冰棍、5分钱一根诶……”,那是一种千回百转回肠荡气的吆喝,京韵味道十足。
不由地吸引住了张副市长的脚步,过去一问“你会唱京戏吗?”。
看到一个相貌堂堂英俊儒雅模样的男人、很明显就是一个当官的在发问,便羞羞答答地回答:“我家祖上就是天桥的赵家班京戏艺人”,当即就留下了地址姓名。
张副市长在北京转悠了好些时间,人家大剧团的演员是不可能到你这个小地方来的,几经斟酌最后还是挑选了几位赵家班的年轻后辈,带回了界西市。
来到界西市的第一场演出,戏牌子一挂出来、一个小时不到、戏票就抢售一空。
到了晚上、两层楼的剧院里、那是人山人海比肩接踵,连走廊过道都站的满满的。
那些狂热的观众挤得转身都转不动了、一个个伸长了脖子,等着看“北京来的京剧演员”演的京戏。
时间一到7点半,等戏就在这一刻。
开场锣鼓响起来,大幕徐徐拉开。
一连串的空翻跟头就满台子飘起来,底下一片碰头叫好声……接着是生旦净丑末唱念做打舞,几段经典唱腔和几段武打戏演下来,那个吆喝叫好掌声如雷,差点没把剧院的房顶都掀掉了。
赵小兰唱的是压轴戏“苏三起解”,谢幕了5次都下不来台。
台下的叫好和掌声也感动了这几位北京天桥艺人的后代,她和她的那一帮“赵家班”的后辈们,从此就留在了界西市。
一是感激张副市长不拘一格招人才、二是感激界西市人民爱京剧懂京戏,在这个偏远的小城市、他们还能遇上梅兰芳的正牌琴师、还能有他们辉煌的舞台天地。
从此以后,整个西江省戏曲界,都知道了界西市的京戏团那可是鸟枪换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