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利益。
那么,程见微的妥协呢?
她明明可以战斗,她明明已经接近胜利,可她还是放弃了。她的放弃,是对正义的背叛,还是对现实的觉醒?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写道:“当你凝视深渊之时,深渊亦凝视着你。”
她最终意识到,法律不是一把锋利的剑,而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的不是绝对的公正,而是权力如何操控现实。
她不能输。
她不能输的,并不是这场官司,而是她自己。
法律的体系从来不是纯粹的,它是混合的、杂糅的、被利益交织成的一张网。在这张网里,没有真正的正义者,也没有真正的恶人,只有不同角色的扮演者——有人制定规则,有人操控规则,有人服从规则,而有人,被规则吞噬。
在这个体系中,剥削与被剥削,究竟是对立的两极,还是一个闭合的循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剥削的本质:资本不仅通过经济结构剥削无产阶级,也通过法律体系巩固其统治地位。在资本社会里,所有的法律制度都是服务于生产关系的,司法系统也不过是资本稳定运作的机制之一。
那么,程见微作为律师,她是这个体系的剥削者,还是被剥削者?
如果她坚持打这场官司,她是否真的能够救下麦镐澄?或者,她会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她看似在利用法律来挑战权力,但实际上,她从一开始就已经是体系的一部分,她的存在,本身就建立在法律的结构之上。
她不是挑战者,而是这个系统的产物,她的每一次抗争,最终都被纳入到体系的边界之内,被规训、被削弱,最终被迫妥协。
这是不是一种剥削?
还是说,她自己,从未真正跳脱出被剥削的循环?
在这场棋局里,麦镐澄输掉了自由,程见微输掉了信仰,而法律,依旧在运转。
没有人真正赢得这场战斗,除了那些从未站上战场的人——那些从未被法律审判,也从未需要法律保护的人。
他们不需要在法庭上争辩,不需要在雨夜里做出痛苦的抉择,不需要在正义与现实之间撕裂灵魂。
他们不需要法律,因为法律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