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4章 风气(4/6)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合同作为证明)。

    这样的操作,政府并不会引来什么麻烦,收税一样的收。

    郭德明说道:“吴律师正在安排,哪一天带着您一起去见工务局的官员,说是当场说服他们。”

    “知道了,我会准备好的!”

    说服工务局的官员,只需要两点:第一,不能让工务局的官员觉得麻烦,有隐患;第二,公董局是得利者,洋人是得利者。

    恰恰这两点,陈光良都是信心十足!

    《东方日报》每天印刷六万份,完全都不够用,每天下午2点时,各大零售点都希望他们补货。

    当然,补货是不可能的,因为报纸要编码,也要考虑抽奖的时间,和第二天的印刷。

    再说了,陈光良要的就是‘饥饿营销’,引起更大的话题。

    所以很快一则关于读者在多个报摊询问‘是否还有《东方日报》’的新闻,就诞生了!

    与此同时,陈光良的形象也彻底改变,成为商界的‘高人’,也成为文化界的‘名人’。

    前些时间抹黑他的新闻,早已经消失无踪,反而成为陈光良‘伟岸’形象的助力——一个穷小子白手起家,短短几年时间便崛起,成为年轻的报业大亨和地产大亨。同时,这个穷小子出身人力车夫,并没有忘本,允许车夫们入股车行,发明三轮黄包车等。

    一时间,陈光良在沪市成为风云人物。

    东方报社的会议室里,管理层齐聚一堂,包括洪雁宾、黄春荪、张静庐、韩楚风及六大部门的负责人。

    陈光良开口道:“我想将《商报》纳入《东方日报》当中,即《东方日报》增加一张纸,平常出六张纸,周末可以增加至八张纸。这样一来,我们和《新闻报》、《申报》就差不多的纸张。”

    《商报》一直在发行,销量在7000份上下,其实也是非常不错的一份报纸。但他原来的销量只有五六千份一天,是新的记者和编辑系统,让这份报纸一度增长到1万份。但后来《东方日报》横空出世,《商报》的资源减少,所以又回落不少,但现在稳定在7000分以上毫无问题。

    黄春荪第一个站出来说道:“我同意,与其发展两份报纸,还不如专职发展一份报纸。特别是现在《东方日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