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良何许人也?
此时的沪市,绝对是最热门的新闻之一。
有报纸就刊登了关于陈光良的身份信息:
两年前还只是一名人力车夫,不错,就是如此低的社会出身,仅读过三年私塾。
然后合伙购入黄包车,并逐步发展成车行,有媒体甚至影射长江车行的租金最贵,将陈光良污蔑为黑心老板;
又‘空手套白狼’进入地产行业,开发了‘幸福家园’等三个新式里弄,塑造成投机者。
再大肆借贷,购入大量的愚园路地皮,将那些乡下人的土地尽数便宜购进,塑造成奸商。
最后便是购入濒临倒闭的《商报》,用钱开路,免费送报,让一份新报一跃成为第四大销量的报纸(沪市)。
虽然,这些言论都是不友好的,但很多读者都感觉到不对劲——这也太传奇了吧?
一个如此不堪的年轻人,白手起家居然可以将产业横跨出租车行、地产界、报业三大产业,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在3月18日的《东方日报》中,刊登了一篇文章,也就是陈光良写的关于《东方日报》的办报理念,但是以《东方日报》名义写的。
当期的销量已经突破35000份,所以很多人都看到这篇文章!
文章指出:《东方日报》的办报理念是——让读者不出门,也晓天下事;《东方日报》的新闻,不带着主观思维去下定论,因为在本报看来——报纸不应该以势压人,说某人怎么样怎么样,报纸没权去定罪,或控诉某人,我觉得它们报纸这样做是不对的。同样,报纸在转载某些学者的言论时,理应慎重的标注‘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本报言论’;毕竟热衷政治者,较多的是一无所有的人。
大文豪鲁迅特地购买了《东方日报》,看完后点评道:“这个《东方日报》还是值得观看的,办报的理念也不是那么俗,是人之常情。只是最后一句,我不太喜欢,热衷政治者,未必是一无所有!”
怀孕的许广平接过报纸,看了一会说道:“人家说的是较多,而非全部。而且像你这样的,并不是热衷政治,而是警醒世人。”
确实,《东方日报》这里面的‘热衷政治者’,还真不是指的是进步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