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随后又一直宣传销量在3万。
顿时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东方日报》,毕竟一个新报,居然超过《民国日报》,稳居《时事新闻》之后,成为全国第四畅销的报纸。
发行大概七八天后,有人指出《东方日报》是取巧的销量,免费送给各大报贩,让其代加宣传。
当然了,《东方日报》的排版和编辑,也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给予肯定。
等到十天后,《东方日报》销量依旧稳定在3万份(实际28000份)时,舆论发酵至高潮,陈光良一举称呼全国新晋的报业大亨,横空出世的那种。
《申报》。
史量才紧急找到张竹平,表情严肃的说道:“竹平,你干的好事呀,亲自扶持起一个销量3万的新报,现在你的《时事新报》销量也受到影响了吧?”
张竹平虽然有些后悔,一开始卖给《东方日报》全国新闻,但后续已经收回。
所以,张竹平表面不动神色的说道:“先生的话,我不明白。《东方日报》能崛起,相信专业的人都可以看出来,是因为他们的新闻编辑方式、版面创新,以及全面的内容方式。”
事已至此,他自然是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史量才也知道张竹平是不会承认,便开口说道:“反正从现在开始,我不希望看到我们《申报》的资源,流落到《东方日报》手里。”
这事已经算挑明了!
停止汪英宾的职,便是给张竹平一个警告,希望他回心转意,而如今则是公开敲打张竹平。
张竹平此时心中也有些不舒服,《时事新报》最近销量少了好几千,但更不舒服的是史量才的态度。
“史经理,我打算离开《申报》,专职我的报纸,还请批准!”
张竹平可不是一个单纯的打工仔,他在1925年就自己花了6万大洋,购入《时事新报》;相当于,他在给《申报》打工的同时,还能管理自己的报纸《时事新报》。
一开始自然是有好处的,《时事新报》也拿了不少《申报》的资源,所以也顺势发展起来。
但换句话说,张竹平也算是《申报》成功的大半功劳,而且还有股权,所以这里面是一个共同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