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帮考官没有看出来了的故事了。
如今北宋时期个人的信息搜集并不强,没有什么度娘以及ai之类的作为辅助。
许多人都是靠着家中藏书,或者借阅他人藏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但是从古至今流传的典故,并没有总结成册,故而就算是欧阳修那样的大儒,也有没听过的典故实属正常。
待到宋煊再次发出声音后,祝玉忍不住瞥过去,他发现宋煊翻书翻的很快。
但是祝玉一想到宋煊年纪轻轻就能做出能让柳永称赞的词来,他善于此道,看书看的快也实属正常。
待到早读时间过去,王洙并没有说要一起讲大课之类的。
方才光是早读的时间,他就把整个教室都转过来了。
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缺点,直接把相应的改进办法说了,准备过一个月后再看成果如何。
现在王洙拿着戒尺,主要是盯一盯是否有懈怠之意。
读书这个事情,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你光是有这方面的天赋也不行,必须得勤学苦练,方能把那些先贤的话以及各种典故记载心中,到时候在考场上方能融会贯通。
王洙就是这么过来的,此时对于科举考试越发的有心得。
更何况他这个是甲班,许多人都是有基础的,无需像其他班级一样,主打一个查漏补缺,争取在科举考试当中取得好成绩。
当他绕了好几圈后,张方平已经老老实实的在抄写,而宋煊依旧在看书。
如此慢的进度,让他止住脚步:“怎么?”
宋煊抬起头见老师过来:“俺先看一看,心里有个大概的印象,再抄写便能记忆更深。”
王洙颔首,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同。
有的人必须得在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情况下,才能学的进去。
他在应天书院这几年,也见识过不少另类的学子。
诸如宋煊这样安安静静有自己独到的学习方法的天才,还是少的。
晏殊找他聊过,范仲淹也找他聊过。
故而王洙这个新科进士对宋煊还是有些了解的,被家里耽误的神童。
若是家里父母能够知晓一些事,兴许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