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这些年在基层待的时间长,对于百姓的民生是有些了解的。
晏殊哑然。
照此下去,到了冬日兴许要死上多少人呐!
就这种屋子,叠加肚子里没食,她们如何能御寒?
晏殊突然觉得宋煊说的是有几分道理。
在南京的厢军尚且如此窘迫,那大宋别处呢?
朝廷拨出不多的钱粮,用口吃食吊着你不造反就行。
至于其他的,自己个想办法。
晏殊看见为宋煊做工的人家出来,祖孙俩虽然身上穿的依旧破旧,但能看的出来脸上带着笑。
大抵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日子有了盼头,才会更加拥护朝廷吧?
晏殊再瞧着其余妇孺脸上的麻木、愁苦、了无声息,甚至连孩童也没有多少力气奔跑玩闹,心思越发沉重。
“看样子书院的缺口资金用不着我来想办法,但是这些百姓赚到更多过冬的钱,还需我这个父母官来想想办法。”
“同叔。”宋绶安慰了他一句:
“在你来之前,他们便已然生活十分困苦,这根本就不是你的缘故。”
“是啊。”
晏殊踩着烂泥巴,往回走:“在我来之前如此,便是对的吗?”
宋绶怔住。
范仲淹跟上开口道:
“晏知府,光靠着宋煊售卖那个话本小说,根本就无法雇佣如此多的妇孺,还需要想办法为她们提供做工的机会,要不然光靠朝廷的拨款,根本就无济于事。”
晏殊低着头,一时间也没有想出什么好主意?
难不成要靠着丝绸吗?
可是他对于这行不是很了解,但又不能暴露了自己的想法,免得被商人获悉,这帮人才是最善于钻营的。
而且胆子也大!
宋煊多年的经商经验,敢想敢做,晏殊猜测就是来源于此。
“既然晏知府想要管一管百姓的民生,在经商方面,不如与十二哥儿多碰一碰,此子脑瓜子灵光,兴许就能想出办法来。”
晏殊却是止住脚步:“安能让他小觑于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