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犹豫再三后徐徐颔首:
“不然呢?倘若不是错估了诸葛亮刘禅君臣的关系,低估了诸葛亮之能,我大魏应付起来如何会这般仓促大意?
“而倘若不是低估了刘阿斗之能,大将军如何会先胜后败,丧身殒首?右将军与骠骑将军又如何会接连去施奇袭之策,最后又都以失败收场?
“不能知己知彼,乃兵家之大忌,刘备当年败于陆逊之手,难道不正是如此?”
听到此处,刘晔、辛毗、华歆三人皆是陡然沉思起来。
尤其刘晔,他当时就极赞同大将军曹真乘胜追击,直接逼死刘禅这穷寇。
正如当年太祖皇帝从张鲁手中夺下汉中后,他力劝太祖继续举军南下,一举平定蜀中一般。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却是没想到,大将军会输。
然而即便如此,他彼时也仍不觉得大将军之所以败亡,跟伪帝刘禅有什么关系。
多半是赵云之策。
可现在大魏一败再败,伪帝刘禅仍能胜而不骄,甚至还能压制手底下将士也胜而不骄,不中司马懿诱敌之策,足说明他先前确实都小看刘禅了。
出神之间,天子的声音再度把他拉回了这座建始殿。
“今我大魏之败,败于小觑了诸葛亮、刘禅,败于关西无备,此朕之失,何能归咎推责于为国死命的将士?”
曹叡这也算是小范围内下“罪己诏”了。
关西之败与他这位大魏天子的大意脱不了干系。
他不能真下“罪己诏”,会有损天子威权。
也不能将失败全归咎于曹真、张郃,会显得他“凉薄寡恩”。
只能以退为进。
我先罪己,你们这些骨鲠之臣就不能再来罪我了。
刘晔当即站出身来,拱手道:
“全由关西无备,乃使蜀寇猖狂。
“然臣以为,此非陛下之失,亦非将士之失,罪在我等大臣。
“我等食陛下之禄,却不能忠陛下之事,未能时时提醒陛下,当严备关西,提防蜀寇,才致有此大败,实在难辞其咎。”
听到刘晔此话,华歆、辛毗二人也皆是站到刘晔身后,随之附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