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脉因饮食动消积导滞
凌晨两点的仁济堂中医馆浸在墨色里,二楼诊室的灯光像枚泛黄的杏核嵌在青砖墙上。苏怀瑾指尖划过键盘,最后一行随访记录落在“张小雨,胃脘痛缓解,继服香砂六君子汤三剂”,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成02:03。她捏了捏山根,腕间银镯撞在木质桌面上,发出细碎的响——这是师傅临终前送的,刻着《大医精诚》的小楷,边角早已磨得发亮。
楼道传来“咚咚”的脚步声时,她正起身去续菊花茶。白大褂下摆扫过椅脚的瞬间,楼下传来撕裂般的哭喊:“医生!快救救我儿子啊!”声音带着豫北口音,尾音发颤,像根绷紧的棉线随时会断。苏怀瑾快步走到楼梯口,只见穿浅蓝睡衣的中年妇女半架着个年轻人,后者苍白的脸搁在妇人肩上,腹部鼓得像扣了口铁锅,右手还攥着袋撕开的“亲嘴烧”,红油顺着指缝滴在水磨石台阶上。
“杨辰妈妈别急,先到诊室。”苏怀瑾扶住杨辰另一只胳膊,触手滚烫。年轻人足有一米八,此刻却软得像滩泥,眼皮半阖着,喉间发出含混的呻吟。诊室顶灯亮起时,护士小林已经推着抢救车候在门口,病历夹上“急性胃扩张”的诊断用红笔圈着,格外刺眼。
“小林,测体温、血压,先开通静脉通道。”苏怀瑾翻开病历,首页写着“杨辰,22岁,网络主播”,既往史里“反复呕吐三月”“长期服用泻药”的记录让她眉心一跳。抬头时正撞见杨辰母亲抹泪,中年妇女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夜露,左手无名指有道浅红勒痕——那是长期戴橡胶手套留下的,苏怀瑾在急诊科见多了这样的印记,通常属于超市收银员或饭店服务员。
“体温378c,血压110\/70hg,血氧95。”小林报完数据,递上舌苔照片。苏怀瑾凑近看,舌质红得像熟透的番茄,苔黄厚腻得能挂住筷子,右关脉搭上去,指腹被顶得直颤,数了数,每分钟92次。“每天直播多久?”她按住杨辰胃脘部,指尖触到硬邦邦的抵抗感,年轻人疼得吸气,腹部肌肉绷得像块铁板。
“四、四个小时”杨辰说话带着气音,从运动裤口袋摸出手机,相册里全是摆满帝王蟹、波士顿龙虾的直播截图,最新一张停在三小时前:不锈钢餐盘堆着小山似的小龙虾壳,配文“今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