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脉力强弱判正气盛衰
仁济堂中医馆的铜制香炉飘着沉水香,苏怀瑾刚在陈雨薇的随访记录上签完字,就见肿瘤科主任推着轮椅进来,轮椅上的中年女性裹着厚围巾,像片随时会被风吹走的落叶。
“苏医生,这位是胃癌术后患者,”肿瘤科主任递过病历,“王秀英,56岁,术后三个月,血红蛋白98g\/l,白蛋白32g\/l,西医建议输营养液,但患者拒绝。”
苏怀瑾蹲下身子,看见王秀英面色苍白如纸,指甲泛着青紫色,唇角还有化疗后的溃疡。“阿姨最近吃得下东西吗?”她轻声询问,指尖搭上寸口——脉弱而缓,重按几乎触不到搏动,像浸了水的棉线。
“喝口水都泛酸,”王秀英声音沙哑,掀起围巾露出手术疤痕,“看见肉汤就想吐,夜里睡觉盗汗,枕头能拧出水来。”舌象分析仪显示舌质淡白胖大,苔薄白而水滑,齿痕从舌边蔓延到中央。
程野抱着营养评估报告进来,显示器上alb 32g\/l的数值闪烁着红色警示:“体脂率18,骨骼肌量低于正常值20,符合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诊断。”他调出脉象图,“弱脉细小而软,《濒湖脉学》说‘弱脉主虚,阳气虚衰’。”
“脉力反映正气盛衰,”苏怀瑾翻开《黄帝内经》,“‘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阿姨术后脾胃气虚,就像粮仓空了,气血没了源头。”她转向患者儿子,“脉弱不是简单补血,得先让脾胃能消化吸收。”
儿子眉头紧锁,掏出手机里的补药订单:“吃了一个月阿胶糕,拉肚子拉了半个月,西医说胃黏膜还没恢复。”苏怀瑾扫了眼订单,阿胶制品占满屏幕:“阿胶滋腻碍胃,阿姨现在就像干涸的河床,直接灌大水会决堤,得先松土引水。”
她指向《本草纲目》红参条目:“用红参片6g另炖,九蒸九晒的熟地15g,这两味药经过炮制,补而不燥。”又翻开《景岳全书》:“‘善补者,必于阴中求阳’,熟地配红参,就像给脾胃装了台小水泵,慢慢把气血泵起来。”
王秀英突然咳嗽,手背上的留置针在灯光下泛着冷光。苏怀瑾趁机观察:气短声低、动则汗出,正是《金匮要略》中“虚劳里急”的典型表现。“用十全大补汤加减,”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