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了按胃脘部,眉头紧锁:“总觉得胸口有团气堵着,西医说是胃动力不足,吃了莫沙必利也没见好。”苏怀瑾用掌根轻按他的中脘穴,指下触感如同按在浸了水的棉花上,绵软而缺乏弹性:“这里是不是发闷?脾阳被困住了,脾胃的气机不畅。平胃散里的厚朴能下气宽中,就像给脾胃装了个排气扇,让堵着的气机顺畅起来。”
三天后的上午,诊室的木门被推开,西医李主任带着科研团队走了进来,手中的平板电脑亮着脉诊标准化课题的资料。他穿着白大褂,领口处别着听诊器,目光落在墙上的脉象仪上,语气里带着明显的质疑:“听说你们在搞脉诊量化研究?中医脉诊这种靠手指感受的东西,真能标准化?”
苏怀瑾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调出数据库界面,3000例缓脉患者的数据在屏幕上滚动:“我们收集了三年的数据,发现缓脉的频率在60-70次\/分,振幅03-05v,而且和胃蛋白酶原水平呈负相关。”她点开吴建国的病例,舌苔厚度、脉象参数与胃黏膜水肿程度的spearan相关系数078格外醒目,“您看,中医的‘湿困脾阳’不是主观感受,这些数据说明它完全可以通过客观指标量化,和西医的病理指标有很强的关联性。”
李主任凑近屏幕,目光在数据间游走,眉头逐渐舒展:“没想到传统脉诊真能和现代检测结合。”吴建国在一旁插话说:“俺按苏医生的药方吃了三天,大便没那么黏了,早上起来肚子也不胀了,看来老祖宗的东西确实有道理。”
诊室里,木香与陈皮的香气混着窗外的市井喧嚣,tp-1型脉象仪的“滴滴”声与中药柜的铜拉手碰撞声交织。苏怀瑾翻开吴建国的饮食日记,腌咸菜、甜饮料的记录占满半页,忍不住叹了口气:“您这是自己往脾胃里灌黏合剂呢。从今天起,早餐换成红豆薏米粥,晚餐喝小米山药糊,比任何胃药都养人。”
小王捧着《脉经》古籍,目光落在“缓而和匀,不浮不沉”的记载上,感慨道:“古人的描述太抽象了,现在终于知道怎么用数据定义了。”苏怀瑾点头:“我们给缓脉定的标准,就和《药典》里规定苍术的挥发油含量一样严谨,不是凭感觉说话。”
当吴建国的缓脉逐渐转为略带滑象,脉象仪显示振幅提升至045v时,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