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远摆了摆手,带着借来的工具离开。
顺路扯了几根老藤,非常灵活地编了两只藤筐,用来装鱼。
之所以编两只,一是能放更多的鱼,二是可以用木矛挑回去,省力。
事实上,冬季捕鱼是个技术活,并不是在河面上钻个窟窿就行的,里面有许多讲究,他也前世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渔民学到的。
陆远沿着河岸找了足足有半个时辰,才找到一处适合钻孔捕鱼的河面。
这和钓鱼打窝是类似的道理,但比打窝更难,因为要看准河面下有没有鱼。
否则钻再多的窟窿也没用,白费力气。
有斧头和铁钎在手,陆远也还是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成功凿开冰面。
弄出一个大概一米直径的窟窿,然后用准备好的长棍顺时针搅动下面的河水。
等冰窟窿下面的河水形成一个大漩涡,放下用鱼网做的简易搅拉网子。
在旋涡中逆时针回转,很快就感觉到手中一沉,上鱼了。
等抄上来一看,赫然有五六条巴掌大的鲫鱼,还有两条草鲢子。
这就是踩窝精准的好处,只要看得准,一网下去必有收获。
过了片刻,继续刚才的搅水和抄网动作。
前后一共下了五趟,直到最后抄了个空网上来。
这一窝的鱼,基本上被他拉干净了,初估一下有二十来斤,收获不小。
按照一斤鱼捌角钱算,保守估计能卖十六块钱。
在陆远的记忆中,其实这个时候的鱼还是蛮值钱的,因为数量非常少。
尤其鲫鱼,加点豆腐山菇啥的熬个鲫鱼汤,那味道能把人美死。
“鲫鱼汤很补,还能帮产妇下奶,如果拿到县城医院去卖,肯定很好卖。”
“一斤起码能卖到一块钱,就是路途太远了。”
陆远合计了一下,来回一趟要大半天,不合算。
也因此,他脑中有组建团队的想法,得把大柱和三嘎子拉进来。
毕竟人多好办事。
但已经过了一天多,三嘎子还没回来,也不知道在外面是不是出了啥事情。
回到陈秀英家,匆匆吃了一只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