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已经将危机化解,他们的计划完全落空了。虽然心中有些不甘,但面对乔定邦的强势和谢朗的支持,他们也无可奈何。
与此同时,那二十五家公司看到乔氏集团成功度过危机,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原本积极响应李天明的几家公司,开始有些退缩了。
宏远贸易的刘总就是其中之一,他找到恒泰电子的林恒,忧心忡忡地说:“林总,乔氏这危机解除了,咱们之前跟着李天明闹,会不会得罪他们啊?”
林恒也有些后悔,但还是嘴硬道:“怕什么,咱们也是为了项目好。不过,接下来还是小心点,别轻易站队了。”其他几家公司也都有了类似的想法,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股份争夺中的立场,试图在不激怒乔氏和其他大公司的前提下,继续争取股份。
经过乔氏集团的风波后,港口项目继续推进。然而,在项目建设的具体方案上,各方又出现了分歧。
韩剑提出,为了提高港口的运营效率,应该引进国外最先进的设备和管理系统,但这需要,增加大量的预算。李天明则认为,这样做成本太高,风险太大,不如采用国内成熟的技术和方案,虽然可能效率稍低,但成本可控。
双方各执一词,在会议上争论不休。谢朗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从长远来看,韩剑的提议确实更有利于港口的发展,但增加的成本也是个不小的问题。而且,李天明联合了一些二三线公司的股东,他们更倾向于保守的方案。
“各位,我们都希望港口项目能成功,但也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谢朗试图调解,“韩总的提议有前瞻性,李总的担忧也有道理。我们是否可以寻找一个折中的办法,先引进部分关键的国外先进设备,同时采用国内成熟技术进行配套建设,这样既能保证一定的运营效率,又能控制成本。”
然而,韩剑和李天明都不太愿意妥协,会议气氛变得十分紧张。
那些二三线公司的代表们,此刻也各怀心思。恒泰电子的林恒心里琢磨着,如果采用国外先进设备,自己公司在智能化设备配套上可能会面临更高要求和竞争压力,但要是能跟上节奏,说不定能借此提升公司实力;而如果采用国内方案,虽然竞争相对熟悉,但利润空间可能有限。他左右权衡,一时拿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