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风起北美1625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2章 始兴堡见闻(1/4)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1629年10月30日,巴雷托·德·诺洛尼亚和几名葡萄牙水手走在热闹的人群中,感受着这个小城的喧嚣。

    曾经冷清无比的十字街道在过午后,突然间就挤满了人,熙攘而嘈杂。

    这是始兴堡所有居民逢十休息日,连续劳累了十天的人们在美美地睡了一个懒觉后,趁着正午大好时光,纷纷出门闲逛消遣。

    其实,这座小城并不大,方圆不到十分之一里格,可能要不了十分钟,便能从一头走到另一头,人口估计只有六七百人。

    有印第安面孔的,也有欧洲面孔的,但绝大多数都是东方面孔的明国人模样。

    嗯,应该是这群自称为华夏人从明国陆续招揽而来的移民。

    小城的格局其实很简单,一个十字大街,便将小城分为四个部分。

    北边是小城的行政管理机构,半月个前,他曾在那里拜访了华夏人的几位统领,并与他们初步达成了后续移民运输的合作协议。

    而东边,似乎是他们的工坊生产区,经过那里时,会听到敲敲打打的声音,有时那边的高高的烟囱也会冒出滚滚浓烟。

    南边和西边应该是居住区,数十排房屋整齐地布列其中,有通红的砖瓦房,也有古朴粗犷的木屋。

    在这座小城居住了半个多月,诺洛尼亚发现城里没有太多的商业设施,食肆店、酒馆、杂货铺、旅社、成衣店,乃至技馆,统统没有,让人感到乏味至极。

    据说,这里的所有一切,都实行严格的统一管理,耕田、种地、手工生产,以及生活物资的分配,皆由一个被称作计划管理委员会的组织进行精细的调配。

    也就是说,这座小城还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民间商业环境,有点类似于一百多年前英格兰学者托马斯·莫尔所著的《乌托邦》里描述的那般情形。

    始兴堡所有适龄人口都要劳动,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二个小时以上,所生产制造出的产品由一个强力组织统一收集,然后根据居民的所需,进行合理分配,而不必用货币或其他物品交换。

    这里的居民也如《乌托邦》里所述的那般,几乎没有游手好闲的人,他们竭尽所能地生产所需的各种生活用品。

    不过,与《乌托邦》里的社会所不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