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60:从捡漏工业废墟开始致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1章 北荒农场的心酸故事(2/4)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北荒农场的农用机械,集体趴窝!

    其实,北荒农场的大规模开垦,可以追溯到四年前。

    当时在大毛技术和设备的支持下,鞍阳钢厂联合兄弟单位研发出一大批的农用机械。

    运往北荒,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开荒大业。

    可是好景不长。

    两年前国际关系突然决裂,大毛专家撤离,带来无数的连锁反应——

    核心设计理念,关键制造工艺,连同精密的设备和图纸,都被一并带走。

    屋漏偏逢连夜雨。

    北荒农场的农机设备,不久后便集体趴窝。

    各种设备,都浸泡在泥水里,动弹不得。

    技术人员紧急勘察,终于找到问题所在。

    是变速箱里的齿轮组发生故障。

    上层紧急将几个故障变速箱拆下来,送往各大研究所。

    并严令!

    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北荒的开垦,是千秋大业,进度不允许耽误!

    然而。

    彼时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的,如同沙丘上的浮草,经不起任何风雨。

    要人没人,要设备没设备,要技术没技术。

    45钢已是能找到的最好材料。

    更不要谈各种热处理工艺。

    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

    何况是米和锅都没有的拙妇?

    北荒的困境,不仅无法解决,反而,日益加剧。

    高层被逼无奈。

    只能拿人往上堆。

    于是,成千上万的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赶往北荒。

    以血肉之躯,顶替钢铁设备。

    这个困境,延续了数年。

    那片广袤的黑土地上,留下来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也留下了无数异乡者的孤坟。

    直到六十年代中期,各研究所才开始具备生产可替换零件的能力,逐渐解除了危机。

    在赵瑞刚看来,所谓的“可歌可泣”,是要打上引号的。

    因为这段故事,充满了心酸、无奈和委屈。

    这一世,赵瑞刚很早就开始留意北荒的消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