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海水淡化厂的巨型蓄水池在夕阳下泛着粼粼波光,无人机群在空中盘旋巡逻。宗悦早已等候在厂区门口,她穿着白大褂,胸前的工牌印着“星宁-娃哈哈联合实验室主任”的字样。“姐,最新款的包装材料用了可降解玉米淀粉,”她拉着我走向生产线,“而且我们开发了‘智能水瓶’,扫码就能查看水源地的实时画面。”
在代工厂的品控室,我拧开一瓶刚下线的饮用水。入口的瞬间,清冽甘甜的口感让人想起西北荒漠里新生的绿洲。“水质比去年更纯净了。”我放下瓶子,看着检测员将水样放入量子检测仪。大屏幕上,各项数据飞速跳动:ph值735、锶含量028g\/l、偏硅酸35g\/l……完全符合高端矿泉水的标准。
当晚,宗悦在实验室安排了庆功宴。玻璃幕墙外,厂区的灯光与远处城市的霓虹交相辉映。“姐,你知道吗?”她举起水杯,“自从用了星宁的水,娃哈哈的市值突破千亿,还带动了周边三个县的就业。”我望向窗外的蓄水池,水面倒映着星空,突然想起海水西调工程通水那天,西北老乡们捧着水喜极而泣的场景。商业的终极价值,或许就藏在这一瓶瓶流向千家万户的水里。
返程时,奥迪a7的后备箱装满了新产品样品。车载系统提示,下一段旅程将前往郑州的智能产业园。望着杭城渐远的灯火,老祖宗“达则兼济天下”的训诫在耳畔回响——从荒漠到海洋,从芯片到水瓶,星宁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商业传奇。而这场传奇,永远不会止步于某一片蓄水池,某一座工厂,某一瓶水。它将如同奔涌的海水,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