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28日,珠海唐家湾。
海风裹挟着咸腥味掠过成排的烂尾楼,钢筋裸露的框架像巨兽的骨架,在夕阳下投出狰狞的阴影。谢一扬站在一栋未完工的写字楼顶层,俯瞰脚下荒草丛生的工地,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老板,省里的批文下来了。”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将一份红头文件投射到谢一扬的视网膜上,“《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补贴标准每平米1500元。”
谢一扬扫了一眼文件末尾的财政拨款数字——3亿人民币,轻嗤一声:“才这么点?”他抬脚碾碎一只爬过的蟑螂,“告诉周明远,再追加2个亿的‘配套扶持基金’。”
第一节:政策套现
三天后,珠海市政府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
“谢总的创业基地规划非常符合国家战略!”发改委主任黄志强握着谢一扬的手,脸上堆满谄笑,“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谢一扬微笑颔首,目光扫过墙上挂着的“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示意图”——唐家湾地块被特意标红,旁边标注着“国际科创示范区”。而实际上,这片土地上只有十二栋烂尾楼和两个积满雨水的基坑。
“这是首批入驻的200家港澳企业名单。”谢一扬递过一本烫金封面的名册,“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黄志强翻开名册,只见每页都印着光鲜亮丽的公司logo和简介。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些“企业”的注册地址全是澳门赌场的地下室,法人代表则是谢一扬从缅甸买来的偷渡客身份证。
第二节:空壳狂欢
夜幕降临,荒芜的工地上突然热闹起来。
二十辆大巴车鱼贯而入,车上跳下数百名穿着廉价西装的年轻人——他们是谢一扬从东莞电子厂雇来的临时工,每人每天80元,任务是扮演“港澳创业青年”。
“都记清楚自己的公司名!”工头老刘挥舞着电棍吼道,“待会有领导视察,谁演砸了扣三天工资!”
临时工们麻木地接过胸牌,上面印着“香港智科ai联合创始人”“澳门博健生物ceo”等头衔。几个机灵点的偷偷把胸牌塞进裤兜——这玩意儿在黑市能卖50块,足够在城中村嫖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