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21日,武汉邮科院会议厅
谢一扬的手指轻轻敲击着红木会议桌,节奏如同倒计时的秒针。窗外东湖的波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在会议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是散落的金币。
“林院长,考虑得如何了?“谢一扬将一份合同推向对面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每年两千万科研经费,只要一个排他协议。“
林振华扶了扶老花镜,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作为武汉邮科院院长,他太清楚这份协议的份量——所有参与光纤项目的科研人员五年内不得离职,否则将面临天价违约金。
“谢总,这这不合规矩啊。“林振华的声音有些发颤,“科研人员流动是正常现象“
谢一扬突然笑了,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牛皮纸袋,倒出一叠照片摊在桌上。照片里是林振华的儿子,正在美国某赌场挥霍筹码。
“令郎的留学签证好像快到期了?“谢一扬用指尖点了点照片上的日期,“我认识驻芝加哥总领事,可以帮忙续签。“
林振华的手猛地一抖,老花镜滑落到鼻尖。他当然明白这是威胁,但更让他恐惧的是谢一扬的情报网络——连他儿子偷偷去赌场都知道。
“我签。“老教授最终低下头,在协议上签下名字,笔迹歪歪扭扭像条垂死的蚯蚓。
谢一扬满意地收起文件,转头看向窗外。东湖对岸,长飞光纤的厂房正在扩建,那里有他从美国康宁公司窃取的光纤预制棒技术。现在,连最后一块短板也补上了——用法律枷锁锁住这些会走动的“技术载体“。
“柱子,“走出邮科院大门时,谢一扬对张铁柱吩咐,“通知人事部,给邮科院的科研人员家属安排工作,孩子优先入读扬帆实验小学。“
机械臂保镖的处理器闪烁了两下:“老板,这是福利?“
“枷锁。“谢一扬拉开车门,“越柔软的枷锁,越难挣脱。“
1991年9月25日,武汉天河机场
程志明不断回头张望,仿佛身后有看不见的追兵。他攥着登机牌的手心全是汗水,上海贝尔的offer就藏在贴身口袋里,三倍薪资外加住房补贴。
“老程,放松点。“同行的李工压低声音,“我们又不是在逃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