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4日凌晨2点17分,北京央视大楼剪辑室。
实习生小林盯着监控屏上的三峡库区航拍画面,冷汗浸透衬衫——本该是移民新村的区域,此刻镜头扫过三百栋空置的联排小楼,窗内漆黑如空洞的眼眶。更诡异的是,村口石碑上“巴东县幸福移民村”的红漆未干,地上却积了半寸厚的灰。
“王导!这素材不对……”小林刚抓起电话,后颈突然一凉。
监控屏映出身穿扬帆集团制服的男人,正将针管从他颈侧拔出。
“央视记者突发心肌炎,真遗憾。”男人对着瘫软的小林拍照,顺手删除了原始视频文件。
同一时刻,武汉扬帆大厦地下工厂
流水线上三千个硅胶假人正被批量“化妆”。工人用喷枪给它们喷涂肤色,流水线尽头,张铁柱的机械手将假人装箱,标签印着“新农村ai服务机器人试用版”。
“卫星遥感每六小时扫描一次,我们只有四小时充填‘鬼村’。”谢一扬踹开一具未完工的假人,腹腔里裸露的齿轮叮当乱响,“民政部核查组明天就到,让巴东县那群废物把移民名单再虚报20!”
角落里,巴东县移民办主任刘建军哆嗦着签字,钢笔尖戳破纸张——他桌上摊着三份不同版本的《移民安置验收报告》,最新一份的空白处还沾着前任主任的血渍。
清晨6点30分,三峡库区
二十辆扬帆集团卡车碾过泥泞山路,车厢里假人肢体交叠。车队最前方,谢一扬推开“幸福移民村”的锈铁门,晨雾中三百栋小楼瞬间“活”了过来:
二楼窗口有“主妇”机械性翻炒空锅;
晒谷场上“老农”的锄头卡进水泥地;
小卖部门口的“孩童”脖颈扭转180度,后脑勺的螺丝在阳光下反光。
“动作快点!”谢一扬踹倒一个歪嘴假人。工人正用鱼线操纵“村民”行走,线头在晨光中闪成蛛网。远处突然传来引擎声——央视补拍车队拐过山道,车顶摄像机已开始运转。
“谢总!”导演跳下车兴奋大喊,“您研发的ai村民太震撼了!能不能让它们表演‘丰收舞’?”
谢一扬微笑击掌。
三千假人突然同步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