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林振华教授的白大褂上沾满可疑的黄色污渍,正在显微镜前调整焦距。六个穿防护服的研究员围着他,像一群围着将死之王的苍白侍卫。
“谢总!“林教授抬头,眼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朝鲜光刻胶的纯度是99999,而我们现有的日本替代品只有999。这0099的差距会导致光纤信号衰减增加十倍!“
谢一扬扫了眼数据屏,那些跳动的曲线像垂死病人的心电图。他径直走向角落里的不锈钢柜,输入密码打开——里面整齐排列着二十支密封试管,淡绿色液体在晨光中泛着诡异荧光。
“ss-24导弹燃料,去年从乌克兰弄来的。“他拈起一支试管轻轻摇晃,液体立刻泛起珍珠母贝般的光泽,“热值比常规燃料高30,含有的锆化合物能形成纳米级光阻膜。“
实验室突然死寂。林教授的喉结上下滚动,防护面罩上凝结的水珠顺着玻璃滑落。
“您疯了?“他声音发抖,“这玩意含有六氟化铀残余!提纯过程中释放的氟化氢气体能在三十秒内溶解人的肺!“
谢一扬将试管轻轻放回原处,金属碰撞声在寂静中格外刺耳。他转向最年轻的那个研究员——王睿,清华材料系高材生,左袖别着黑纱,父亲上个月在武钢“意外“坠入高炉。
“小王,你老家在巴东县三峡库区?“谢一扬突然问。
年轻人猛地抬头,脸色煞白。
“移民补偿款收到了吗?“谢一扬从公文包抽出一份文件,“真奇怪,你家五口人,怎么登记册上写着七口?“
文件在王睿手中颤抖,纸页哗啦作响。谢一扬欣赏着他瞳孔骤缩的瞬间,转身对林教授微笑:“三天,我要看到可用的替代品。设备、资金、人手都不是问题。“他意有所指地看了眼王睿,“对吧,各位科学家?“
实验室的排气扇突然轰鸣起来,将未说出口的抗议绞成碎片。
正午十二点整,扬帆大厦顶层会议室。
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俯瞰光谷产业园的银色厂房。身后大屏幕分屏显示着三组画面:朝鲜货轮沉没的卫星照片、纽约某幼儿园的实时监控、以及实验室里那排冒着气泡的反应釜。
“老板,周书记电话。“张铁柱的机械臂递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