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55章 高速奇遇:科技片场的极速邂逅(1/2)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2026年3月23日正午,沈知意驾驶的奥迪订制版在量子高速上平稳飞驰。车载ai突然发出提示:“检测到前方三公里处有星宁影视剧组拍摄,是否绕行?”她轻触方向盘,全息屏幕上立即展开剧组信息——赫然是杨洋领衔的《汴梁惊鸿》剧组,正在进行高速公路实景补拍。

    片场即公路:量子科技的拍摄革命

    沈知意放缓车速,透过车窗望去,眼前景象宛如科幻与古装的奇妙碰撞。高速公路右侧,机械臂组成的移动摄影矩阵正在360度环绕拍摄,无人机群在头顶编织成动态镜头;杨洋身着宋代锦袍,骑在特制的超导悬浮马上,衣袂在量子风场的模拟下猎猎翻飞。最惊人的是剧组使用的“时空折叠系统”,机械装置在路面投射出全息汴梁城楼,与现实中的高速护栏完美融合。

    “沈总!”执行导演戴着智能头盔冲过来,量子通讯器还挂在耳边,“您来得正好!这场戏需要调整无人机的拍摄角度!”沈知意快步走到智能导播台,轻点全息屏幕,ai立即根据她的指令重新规划无人机编队。“传统剧组拍这种追车戏至少要一周,”导演感慨道,“我们用星宁的量子拍摄系统,三天就能完成。”

    效率神话:从月到日的拍摄蜕变

    剧组副导演展示拍摄日志,数据令人震撼:过去需要20天完成的外景戏,在量子科技加持下仅用5天;机械臂自动完成的威亚操作,精准度比人工提高99;就连演员的台词记忆,都通过脑机接口辅助系统缩短了70的背稿时间。“杨洋老师现在能同时拍摄两部剧,”场务小声透露,“因为每个镜头都是一次过。”

    拍摄间隙,杨洋摘下智能护目镜,汗水浸湿的发梢贴在额角。“这种拍摄方式太颠覆了,”他对沈知意笑道,“昨天拍雨中诀别戏,机械臂控制的雨量能精确到每滴,比真实天气还靠谱。”说话间,机械臂递来定制的能量饮料,杯身投影出他的专属logo。

    资本与科技:明星产能的极限突破

    沈知意调出星宁影视的产能数据,眼中闪过一丝笑意。传统剧组平均每年产出1-2部作品,而签约星宁的明星团队,借助量子拍摄系统,人均年产量可达6-8部。更关键的是质量不降反升——ai剧本优化系统能实时调整剧情逻辑,量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