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千里驰援:量子建造的速度与温度(1/2)
2023年1月16日清晨,山城的薄雾还未散尽,沈知意已发动那辆低调的奥迪a7。车载ai系统规划好路线,屏幕上显示着36小时的预计车程与8次加油提示。她轻触方向盘,语音指令下达:“联系中原地区分部,启动‘安居接力’计划,4处楼盘同步开工。”
车轮滚滚驶出重庆,高速公路上车流穿梭。沈知意打开量子通讯,研发团队的全息投影在副驾座位浮现。“沈总,新型量子建造模块已完成测试!”首席工程师兴奋地展示着模型,“这次采用‘积木式’拼接技术,建筑材料在工厂预制完成后,现场组装效率提升40。”沈知意点头:“优先应用到中原项目,我们的目标是五个月交付。”
沿途的服务区里,沈知意利用加油间隙处理工作。在湖北某加油站,她通过量子终端查看星宁在当地的农业项目数据;在河南信阳,她与当地政府官员视频会议,敲定土地审批细节。“沈总,得知您要建免费住宅,很多企业愿意提供材料支持。”助理的声音传来,“某钢材集团表示愿以成本价供应量子钢。”
36小时的车程,沈知意几乎未作停歇。当奥迪驶入中原大地时,星宁的机械兵团已在4个地块集结完毕。无人机群在空中组成施工指挥网络,量子盾构机的轰鸣声震彻云霄。“沈总,地质勘探显示地下有溶洞!”项目经理通过全息投影汇报。沈知意立即调出3d地质模型,手指轻点:“启用‘量子填充’技术,用纳米材料自动加固溶洞结构。”
在临时搭建的项目部,沈知意召开紧急会议。大屏幕上,4处楼盘的设计图不断切换:普通小区配备智能共享设施,高档小区引入私人航天停机坪,国际小区则规划了多语种智能服务系统。“这次的重点是效率与质量。”她环视众人,“但更重要的,是让那些受损业主感受到希望。”
消息传开后,中原地区沸腾了。曾经因烂尾楼倾家荡产的业主们自发组成志愿者团队,协助星宁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在郑州某维权现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握着沈知意的手:“沈总,我们盼了三年,终于等到救星了!”沈知意红着眼眶承诺:“放心,五个月后,一定让大家住上安心房。”
建造过程堪称科技与协作的盛宴。智能机械臂组成流水线,将预制好的墙体、楼板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