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心,对李家三兄弟更加不待见了。
在城里的苏毓也是十分自在,因为李家几个儿媳那么一闹,她趁机宣传儿子的事迹,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地位,众人对她十分同情。
而且对周书行夫妻赡养老人的行为十分欣赏,觉得人品好的人打交道也放心,生意也红火起来。
闺女女婿对她发自真心的好,外孙们也听她的话,虽然她在没人的时候,没少收拾那俩小子。
至于李家的人,因为家里都塌了,只能重新盖房,李家三兄弟都进了局子,家里的顶梁柱不在,孩子们有些没了定海神针的无助。
村子里知道他们家的事情,都不想搭理,苏毓的孙子们虽然结了婚有了孩子,面对盖房子也犯了难。
村子里盖房大家都会搭把手,只要管顿饭就行了,但是李老大三兄弟弄得这事,大家都不想理会,没人搭手。
自己干活得干到地老天荒,只能请外村的人,只是家里的房子塌了,他们巴拉了好几天,里面的钱硬是一分都没有扒拉出来,想找人盖房子都没有本钱。
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直不起腰。
最后,苏毓的几个孙子选择了跟自己的亲爹一样,直接分家,自己经营起了自己的小家,也不管亲娘,即便亲娘哭天喊地也不理会。
村子里的人也没管他们,都觉得他们活该。
李家三兄弟出来以后,面对儿子的态度十分心寒,想跟儿子理论。
只是年龄在这里,他们还在壮年,能挣得一口饭吃,要是跟儿子闹翻了,再过二十年老了,走不动了,儿子肯定不会再管他们,就真的是收尸都找不到人。
因此也不敢跟儿子们闹得太僵。
这个时候想起了爹娘曾经也是这么抚养他们,他们也是这么对待亲娘的,有时候难免会后悔。
更多的是想后半辈子该怎么过。
村子里人的指指点点,孩子们的不孝,让他们郁郁寡欢,时间久了,看谁都阴沉沉的,别人更加不敢靠近了。
没想到,反而走在了苏毓的前面。
而这辈子的苏毓也算是享受了天伦之乐,到死都是在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