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幻与玄幻究极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玄门启钥:性命学说的千年溯源(1/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暮春的雨丝斜斜掠过武当山紫霄宫飞檐,道士玄清将泛黄的《性命圭旨》抄本轻轻平铺在案头。烛光摇曳间,\"夫学道者,须识先天后天\"的蝇头小楷在宣纸上泛起奇异的光晕,恍惚间,他仿佛看见五百年前那位神秘作者正透过文字与自己对视。

    一、性命学说的哲学胚胎

    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期,先民们面对日月更迭、生老病死,开始思索生命的本源与归宿。苏美尔文明的楔形文字中,记载着人类对\"灵魂石\"的崇拜;古埃及《亡灵书》描绘了灵魂穿越冥界十二门的奇幻旅程。而在古老的华夏大地,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探寻,逐渐凝结成独特的\"性命\"学说。

    《周易》的阴阳鱼图,以黑白两色的流转揭示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精神层面的修为,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指向肉体与物质世界的承载。这种将精神与物质辩证统一的思维,为性命学说奠定了哲学基础。

    殷商甲骨文中,\"命\"字由\"口\"与\"令\"组成,暗含上天旨意;\"性\"字从\"心\"从\"生\",直指生命本真。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将性命观念融入宗法制度,《尚书·召诰》中\"节性,惟日其迈\",首次提出节制欲望以顺应天命的思想。

    二、先秦诸子的理论建构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为性命学说注入了蓬勃生机。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将精神(营魄)与肉体的关系纳入哲学思辨。庄子则以\"坐忘\"与\"心斋\"的修行方法,构建起独特的性命修养体系,《大宗师》中\"相忘于江湖\"的寓言,暗示着超越肉体束缚的精神境界。

    儒家对性命学说的贡献同样深远。孔子罕言性与天道,但《论语》中\"未知生,焉知死\"的论断,将对生命的认知转向现世。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强调通过后天修养恢复先天善性。荀子则主张\"性恶论\",其《劝学》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强调通过教育与礼法约束来改造本性。

    稷下学宫的学者们将各家思想熔于一炉,《管子·内业》提出\"精也者,气之精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