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9章 文明密钥的归乡与觉醒(1/2)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2021年9月11日,太平洋上空的量子通讯网络泛起层层涟漪。李浩哲在长安总统府的全息会议室里,与大洋彼岸阿广历史学家研究机构的首席专家进行实时连线。投影中,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卷泛黄的古籍,封皮上“永乐大典”四个篆字在量子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李总统,这就是我们耗费十年心血破译的真相。”老学者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经量子碳十四检测与纳米成分分析,这部《永乐大典》正本的制作年代确为唐朝末年。您看——”他展开古籍,页面间突然投射出动态全息影像,墨家工匠正在打造精密的机关装置,商人用算盘计算着远洋贸易的风险收益,贵族子弟则在一旁记录数据。

    李浩哲的智能眼镜自动检索历史数据库,瞳孔微微收缩:“这些画面与我先祖李浩澜的航海日志完全吻合。原来在唐朝末年,百家思想的精华早已被编纂成文明进阶的‘密码本’。”他调出大唐联邦制的发展图谱,将其与《永乐大典》中的制度构想重叠,惊人的相似性在虚拟空间中显现:议会雏形、司法框架、科技发展规划……

    “更关键的是这个。”老学者放大古籍中的一页,密密麻麻的文字瞬间转化为3d模型——那是一座悬浮城市的设计图,由墨家机关术驱动,利用反重力原理漂浮在空中。“我们在北美大陆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与这设计图高度相似的建筑残骸。这证明,正是《永乐大典》正本中的科技与思想,让您的先祖在短短几百年间,将新大陆建设成高度发达的国度。”

    与此同时,东方大国京城博物馆内,一场盛大的捐赠仪式正在进行。李浩哲通过全息投影出席活动,目睹着那卷承载千年文明的《永乐大典》正本,在众人瞩目中缓缓陈列进防弹玻璃展柜。博物馆馆长动情地说:“这部典籍的回归,不仅是文物的团圆,更是一次文明记忆的觉醒。”

    长安大学的学术研讨厅内,学者们正在激烈辩论。一位历史教授调出明朝编纂的《永乐大典》副本数据:“你们看,副本中删除了所有涉及科技实践与制度革新的内容,只剩下文学、历史等‘无害’篇章。这正是明朝未能实现科技突破的根本原因——他们守着‘文化遗产’的空壳,却丢弃了最宝贵的创新内核。”

    李浩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