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7章 铁甲破晓,制海传奇(2/2)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足500公里,而大唐的\"鲲鹏-1\"舰载战斗机,凭借墨家研发的轻质合金机身和涡轮增压发动机,作战半径超过1200公里。

    在太平洋军事演习中,\"贞观号\"航母战斗群展现出降维打击能力。舰载预警机通过量子雷达构建起360度无死角监测网,而护航的驱逐舰装备着\"惊雷\"反舰导弹——这种采用磁流体推进的武器,末端突防速度达到4马赫,能轻易穿透100毫米钢板。反观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所谓\"航母\",大多由商船改装而成,木质飞行甲板连常规轰炸都难以承受。

    四、制度优势催生的军事奇迹

    调出《大唐联邦宪法》第78条,泛黄的条文清晰写着:\"军工研发经费不得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5,重大项目由议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推进。\"这种资产阶级共和国联邦制下的举国体制,让大唐在十年内完成了其他国家需要半个世纪的军事工业化进程。

    在西南军工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中,曾出土过一份1932年的会议纪要。上面记录着墨家、法家、儒家代表的激烈讨论:墨家主张\"以战止战,必须保持技术代差\";法家强调\"军工标准即国法,违规者斩\";儒家则提出\"强军为守和平,非为侵略\"。这种思想碰撞最终催生出\"科技强军、制度固军、文化润军\"的独特发展模式。

    五、历史回响与现实启示

    关闭全息投影,书房的智能窗户自动切换成夜景模式。远处的长安港,新一代\"轩辕级\"核动力航母正在进行海试,其搭载的电磁弹射系统和隐形舰载机,将海军战力提升到全新维度。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某些国家还在试图用老旧装备维持军事存在时,大唐早已凭借制度创新和技术突破,在深蓝大洋上建立起不可撼动的优势。

    \"总统,东方大国军事代表团请求参观海军博物馆。\"智能助手的提示打断了我的思绪。看着电脑里的邀请函,我想起白天在会议上的发言:\"真正的军事威慑,不是武器的堆砌,而是文明维度的领先。\"百年前的大唐先民在乱世中选择了科技自强之路,而这条用钢铁与智慧铺就的道路,至今仍在延伸,照亮着守护和平的征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