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常德迁过来的,这手艺传了六代人。咱们武陵人嗦粉的讲究,从汤头熬制到码子炒制,和常德那边一模一样。”她指着墙上的老照片,“你看,这是我太爷爷年轻时在常德学艺的照片,那时候就背着竹篓,跟着师傅挨家挨户学做米粉。”
在武陵市的民俗文化馆,一场傩戏表演正在进行。演员们戴着色彩鲜艳的面具,用独特的唱腔演绎古老的故事。台下的观众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拍手叫好,叫好声中夹杂的方言词汇,与我们在常德听到的民间俚语几乎相同。文化馆研究员刘老师介绍道:“傩戏是武陵和常德共同的文化瑰宝,这种祭祀与表演结合的艺术形式,几百年来几乎没有变化,连唱词里的古音都完整保留了下来。”
为了更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我们拜访了武陵大学历史系的陈教授。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古籍和研究资料,电脑里整理着数十万字的对比分析报告。“通过对两地方言的音韵学研究,我们发现武陵方言和常德方言在声调、声母、韵母上的重合度高达92。”陈教授展示着研究数据,“更有意思的是,一些特有的俚语,比如形容人调皮说‘野路子’,形容事情难做说‘搞拐哒’,在两地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完全一致。”
在陈教授的帮助下,我们查阅到了更多珍贵资料。一本民国时期的《武陵商业志》记载,当时武陵与常德之间商船往来频繁,“商贾互通有无,货物集散如流,两地市声相闻,宛若同城”。还有一份1930年代的人口普查档案显示,武陵市37的居民祖籍地标注为常德。
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发现两地的联系远不止于语言和饮食。在建筑风格上,武陵市沿河的吊脚楼与常德西洞庭湖畔的民居同样采用木质结构,飞檐翘角的设计既美观又能抵御风雨;在节庆习俗方面,两地都有端午赛龙舟、中秋烧宝塔的传统,甚至连祭祀仪式中的祝祷词都相差无几。
在武陵市的一座古老祠堂里,我们见到了正在整理族谱的族老们。他们围坐在八仙桌旁,用毛笔工整地记录着家族新添的成员。“我们每年都会和常德的张氏宗亲联谊。”族长张老爷子抚摸着族谱感慨道,“去年清明,常德那边来了五十多个人,大家聚在一起祭祖、吃流水席,就像一家人。”
离开武陵市前,我们再次来到沅江边。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