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种田不成,只好科举发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9章 仪式完成(3/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气,“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只要二哥不会有生命危险,他想去多久都行。

    二人又聊了一会儿,拜师仪式就结束了,见宾客们纷纷离去,二人便起身告别。

    拜师仪式结束后,宋应知将一门心思全放到读书上,因为自己的诗赋太差,宋应知便在每日下学时,让梁举人给他出一道题。

    既然天赋不够,那就只能用题海战术来解决了。

    在宋应知看来,只要是考卷,没有什么是题海战术战胜不了的。

    每次梁举人给他出的题,皆被他提笔在纸上记下,随后开始绞尽脑汁作诗,直到梁举人满意为止,他才将这诗写在题目下方。

    一开始,宋应知一个星期都作不出一首梁举人满意的诗,可随着他一天天的坚持,成长速度显而易见。

    从半个月做出一首,到一个星期,再到几天。

    渐渐的,他作诗的速度越来越快,记下的笔记也慢慢被装订成一本诗集。

    一有空,宋应知就翻开诗集背诵自己作的诗。

    秦泺对此十分不理解。

    “这些诗又不是古人留下的名诗,你背它们做什么?有那时间还不如多做一道策论。”

    宋应知边默背诗赋,边解释:“我本就不擅长临场作诗,加上贡院环境限制,更是才思枯竭,便只能想个蠢法子,平日里多作些诗,万一走运了正好有一首刚好合适,我也省了作诗的时间。”

    秦泺一听,好像的确如此。

    于是从这日起,秦泺也跟着宋应知一块作诗,有了秦泺的加入,二人相互探讨、互相出题。

    到后来,他们探讨的题目延伸至四书文、经义文、策论等。

    有了秦泺的帮助,这一年里宋应知成长速度飞快!

    不仅诗赋水平大幅提升,对于四书文、经义文以及策论等方面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见解。

    梁举人看着宋应知的变化,心中十分欣慰,但这种程度还不足以参加院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