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的就拿出来给皇帝上个人价值”
网友9:“还有“存天理,灭人欲”这个不少人将其误解为完全否定人的欲望和需求,要求人们禁欲,压抑人性,认为这是儒家思想对人性的一种束缚和戕害。
其实这里的“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正常欲望,而是指过度的、不合理的私欲,如贪婪、奢靡、残暴等违背道德伦理的欲念。
“天理”则是指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自然法则。“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倡导人们克制过度的私欲,遵循道德准则,达到一种道德上的完善和内心的平衡。”
网友10:最令人有争议的就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句话了。
很多人将其简单理解为不生孩子就是最大的不孝,导致一些人承受巨大的生育压力,甚至在家庭观念中把生育后代看作头等大事,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孝道。
汉代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对此的解释是: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也就是说,最大的不孝是不懂得侍奉和顺应父母的意愿,让父母陷于不义,而不生育后代只是其中一种不孝的表现。”
网友11:“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这一观点普遍被认为体现了儒家倡导的绝对服从观念,强调臣子对君主、子女对父母的无条件顺从,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自由,是封建专制的象征。
儒家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但并非是这种绝对的、片面的服从。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侍奉君主,这是一种相互的关系。
孟子也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明确表达了君臣关系是相对的。”
——————————————分割线
大秦
在秦朝那弥漫着独特气息的宫廷之中,一位公羊家的儒家博士正襟危坐于学宫里面。案几上的竹简摆放得整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