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49璃院繁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段:人才的培养与竞第653章 外部人才引进的困境(1/2)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早春的上海,梧桐树枝头刚冒出嫩绿的新芽,李阳却无心欣赏这座城市的生机。在陆家嘴某五星级酒店的会客厅里,他第三次与行业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林博士会面。水晶吊灯洒下柔和的光晕,映照着茶几上凉透的咖啡,也照亮了林博士委婉却坚定的拒绝:\"李总,贵公司的"创新、共赢、成长"理念很打动我,但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资源整合能力恕我直言,与头部企业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让李阳想起过去三个月的招聘困境。公司开出高于市场30的薪酬、百万级别的科研经费,甚至承诺独立组建实验室,却依然无法打动那些顶尖人才。技术部空缺的首席架构师岗位,已经虚位以待半年之久;计划拓展的海外业务团队,至今连负责人都未能敲定。

    回到公司,李阳调出最新的行业报告。数据冰冷而刺眼:企业在行业标准制定中的参与度仅为12,国际专利授权量不足头部企业的五分之一,就连产学研合作的实验室数量,也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某次行业峰会上,当公司代表发言时,台下甚至响起了窃窃私语。

    \"我们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李阳在高管会议上投影出人才吸引的逻辑链,\"没有顶尖人才,难以做出突破性成果;没有成果,就无法提升行业影响力;而缺乏影响力,又吸引不来顶尖人才。\"他的手指重重敲在\"行业影响力\"几个字上,\"这才是破局的关键。\"

    为了提升企业的\"硬实力\",李阳做出了两个大胆决策:一是斥资收购一家拥有核心专利的小型科技公司,迅速填补技术空白;二是联合五所高校、三家科研机构,共同筹建国家级智能制造实验室。在签约仪式上,他当着媒体的面宣布:\"我们不仅要做技术的追赶者,更要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但提升\"软实力\"的过程更加艰难。李阳亲自带队参加国际行业展会,以往无人问津的展位,这次布置成了沉浸式智能体验空间。当参观者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感受公司研发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时,不少国际同行停下了脚步。他还主动邀请行业权威媒体走进公司,拍摄纪录片《一家企业的突围之路》,将转型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