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9章 占领伊朗和高加索地区(1/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伊朗,这片位于中东心脏地带的土地,局势错综复杂,宛如一团乱麻。它北依苏联的高加索山脉,南邻英国占领下的伊拉克,战略位置极其关键,犹如一颗镶嵌在中东棋盘上的重要棋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同盟国而言,伊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已然成为支援苏联抗击德国的物资运输生命线。美国源源不断提供的援助物资,从波斯湾港口启航,沿着伊朗国内纵横交错的铁路线一路北上,途经巴库,最终将苏联在战火中急需的战略物资成功运抵其境内。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在库尔班将军果断炸毁巴库油田之后,苏联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压力,逼迫伊朗将其生产的近千万吨石油,通过巴库转运至苏联境内。如此一来,伊朗在无意间成为了苏联至关重要的“输血管”,其对于苏联的重要程度,恰似罗马尼亚在德国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不可或缺。

    尽管伊朗身处两大强国的夹缝之间,但从整体态势来看,它与德国的关系颇为紧密。伊朗的巴列维王朝对德国怀有一种特殊的好感,试图借助德国的力量来制衡英国与苏联的压迫。在民族认同层面,两国有着一致的共鸣。德国宣称自己是雅利安人后裔,而伊朗则被誉为亚洲唯一纯正的雅利安国家,希特勒甚至曾公开表态,称伊朗是德国永远的兄弟。这种情感纽带不仅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行动中,德国与伊朗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展开了深度合作。德国的军事顾问全面掌管着伊朗的兵工厂,伊朗空军所使用的飞机清一色为德国制造,德国企业也纷纷在伊朗积极投资,助力伊朗的工业发展。

    然而,伊朗这种亲德的姿态引起了英苏两国的强烈不满与警惕。为了遏制德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更为了掌控伊朗这一关键战略要地,英军率先采取行动,悍然出兵攻占了伊朗的南部地区,将绝大部分港口纳入囊中,牢牢掌控了伊朗的海上通道。

    苏联的行动则更为决绝,他们出动二十万精锐之师,兵分三路,如饿狼般迅猛地侵入伊朗北部。苏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伊朗的首都德黑兰,并成功控制了伊朗国王巴列维。伊朗,这个原本奉行中立政策的国家,此刻犹如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伊朗国王巴列维满心愤懑,却又无力回天,英苏两个超级大国不顾国际道义与廉耻,公然对伊朗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