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民国,抄书从法兰西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章 不要看当老师了(2/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成,其中秀山堂是礼堂和行政区域,一些综合性的课程比如需要三个学院的学生共同听课的就会用到这里,这里也是文学院、商学院和行政人员的办公室所在。

    而思源堂则是理学院的教学大楼,一楼是教职工们的办公室,往上则是教室和一些实验室。

    而木斋馆则是学校的图书馆,里面的图书一部分是社会捐赠的,一部分是他们这些老师的私藏,剩下那部分则是校长闫望舒放下老脸到处拉赞助买来的。

    而张鹤年之所以同上海商务印书馆如此熟悉,就是因为这里面绝大部分图书都是从那买来的,一来二去就这么熟了起来。

    张鹤年还特意指出木斋馆的二楼都是一些珍贵古文献,是杨和林千辛万苦收集来的,除了上课的时候会让学生进去,其他时间都只会让一些专门负责这里的勤工检学生整理。

    因此张训要是想进去逛一逛,二楼是千万去不得的。

    张鹤年还带着张训参观了一下刚建成的教职工宿舍,别说,看起来确实有些西式乡村田园的风味,虽然张训在英租界有地方住,但要是给他一间用作临时宿舍,他也是很愿意的。

    逛完了北面,两人则往南面去了。

    南面则是学生们的地盘,最靠东面的那栋二层小楼是女生宿舍芝琴楼,靠近芝琴楼则是学校的锅炉房和食堂,而往西一百多米的位置有三栋两层的矩形楼房,这里是男生宿舍,再往西则是一片占地面积不小的运动场,此时里面正有一些学生在打球。

    张鹤年指了指那些学生道:“许多学生因为家中路途遥远或是旅费较多,在假期时都会选择留校,学校也会提供一部分岗位给他们勤工检学。”

    “只是这些岗位始终不能覆盖全部贫苦学生,一些老师便自掏腰包请学生当助理,比如杨和林,一个人就招了四个学生,假期时每个学生每月二十块大洋,平时则是十块,听说因为这事同他夫人闹得十分不愉快。”

    这么多?要知道这个时期的银元购买力很强,一年下来便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想到这里张训忍不住问道:“杨教授一月多少薪资?”

    张鹤年叹了一声,道;“他是副教授,一月不过二百五十块而已,又总是花钱到处收购古籍,一月下来,他的那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