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想起刚刚张训的询问,张鹤年不由笑出了声。
“我当然不是在国内看的,事实上,我去年去了一趟欧洲,在英法两国待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我看了不少话剧。不得不说,这些作品是我在莎翁之后看到过的最出色的。”
“一开始我并不知道那个n先生就是你,还是我在准备拜访你的时候才知道的,这些作品竟然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华国人写的。”
“这对我来说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想起自己刚得知这个消息时那股嫉恨的情绪,张鹤年不由露出一抹苦笑。
谁能不嫉妒呢?如此年轻的天才,为何偏偏不是自己呢?
张鹤年在美利坚哥大学的也是戏剧,年轻时也曾写过几部英文作品,但这些作品只在学校的舞台上演出过几次,并没有被剧场认可。
后来他改了方向,不再迎合西方的价值观念,转而写起了华国人自己的故事,这些剧本推出之后倒是影响不错,三十岁那年他写的《木兰》翻译成英文后被他的朋友搬上了百老汇的舞台,演出颇为成功,他原本也是志得意满的,如果没遇到二十几岁就功成名就的张训的话。
也是因此,在得知张训回国的消息后,他这才同闫望舒推荐让其接任自己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