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一噎,正要再辩,礼部尚书周延儒又跳了出来:\"陛下!臣以为减赋事关重大,当徐徐图之。不若先选几处试行,若三年内无弊,再行推广。\"
\"三年?\"叶凌云出列,声音不疾不徐,\"北境将士等得了三年?江南水患后的灾民等得了三年?\"
他从袖中取出一本册子,双手呈上:\"臣请陛下御览。此乃东宫田庄与国公府庄子的详细账册,每一笔收成、每一文花费,皆记录在案。\"
李云轩接过册子,指尖在纸页上轻轻摩挲。殿中一时寂静,只听得见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杨爱卿。\"皇帝忽然开口,\"你以为如何?\"
杨毅缓步出列,苍老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老臣以为……叶大人与太子殿下心系黎民,其志可嘉。然治国如烹小鲜,不可操之过急。\"
随后朝堂就吵了起来,最后也没定下是不是要减赋税。
另一边的叶明蹲在田埂上,手指捻起一撮黑土,放在鼻尖闻了闻,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三少爷,您看这稻穗,沉甸甸的,老汉我种了一辈子地,没见过这么好的收成!\"老农李伯粗糙的手掌小心翼翼地托着一束稻穗,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
叶明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李伯,这块试验田的产量比普通田高多少?\"
\"少说也得有五成!\"李伯激动地说,\"按您教的法子,深耕、密植、轮作,再加上那个新式水车,省力又增产。三少爷,您这脑袋瓜里装的都是神仙法术不成?\"
叶明笑了笑,没有回答。他抬头望向远处连绵的稻田,金黄的稻浪在秋风中起伏,一派丰收景象。
\"少爷,老爷下朝回来了,让您立刻去书房。\"李天宝匆匆跑来,打断了叶明的思绪。
叶明点点头,转身往国公府主院走去。一路上,仆人们纷纷行礼,眼中带着不同于对待其他主子的真诚敬意。
这二年来,叶明改良农具、引进新作物,让国公府名下的田地产量大增,连带下人们的日子也好过不少。
书房门口,叶明整了整衣冠,轻轻叩门。
\"进来。\"里面传来叶凌云沉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