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然而,叶明并没有像李天宝那样欢呼雀跃,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织机上的纱锭,全神贯注地观察着织梭的运动。
只见织梭在水力的带动下,如同闪电一般飞速地穿梭着,棉纱也以惊人的速度被织成了布匹。这一切都发生得如此之快,让人眼花缭乱。
就在这时,突然间传来了一声清脆的&34;咔嚓&34;声,木齿轮竟然崩飞了半片齿!
&34;停!&34;叶明毫不犹豫地扯动刹车绳,织机瞬间停止了运转。
他快步走到织机前,仔细检查着损坏的木齿轮,眉头紧皱。
&34;换铁桦木!而且必须是阴干三年的料子!&34;叶明果断地说道。
几天后,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水车坊终于飘出了第一匹布。
叶明小心翼翼地将这匹布从织机上取下,然后轻轻地抖开,让它在阳光下展开。
阳光透过细密的经纬线,仿佛给这匹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李君泽站在一旁,抚摸着布料,不禁惊叹道:&34;这比江南织造局的贡品还要细软啊!&34;
叶明微微一笑,说道:&34;关键是省力。&34;他一边说着,一边往水车的轴心处涂抹着桐油,继续解释道,&34;一个女工就能轻松地管理五台机子,只需要偶尔添添纱线、换换梭子就行了。&34;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镇子,人们对叶明的发明赞不绝口。
然而,当这个消息传到卢氏布庄的掌柜耳中时,他却在门口狠狠地摔碎了一只茶碗。
而此时的叶明,正蹲在染坊的后院里,耐心地教导着女工们如何使用新制造的脚踏式纺车。
&34;脚踩这儿,手摇这儿。&34;他示范着动作,&34;这样纺纱快三倍,还不累腰。&34;
海棠学得最快,不一会儿就纺出均匀的纱线。叶明往她头上插了根银簪:&34;赏你的!明天开始带徒弟。&34;
没过几天,整条溪流架满了水车。叶明设计的引水渠把溪水分成三道,昼夜不停地驱动着上百台织机。夜班的女工们举着琉璃灯巡视,灯罩上刻着防风的纹路。
&34;三少爷,按您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