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坐在槛车中的刘长,对着身边的侍从叹息道:“世人皆言我勇猛无比,可如今看来,我不过是个无知无畏之人罢了。我自幼受到过分的宠溺,以至于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下如此多的过错,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说完这番话,刘长开始绝食,最终饿死在了槛车上。
负责押送的人员不敢擅自开启车封,一直到雍郡,当地官员打开车封,发现刘长已经绝食身亡,并将此事上报给了刘恒。
得知这个消息后,刘恒悲痛万分。
此时,袁盎又向刘恒建言:“陛下,若想洗脱杀弟的恶名,可以斩杀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来表明心意。”
皇帝有罪,自古都由臣子担当;臣子有罪,再由比他的官阶更低的人担当。
由上往下,以此类推,最后斩了槛车经过处的沿途官吏,弃尸闹市。罪名是:沿途没给刘长吃好喝好,致使皇子丧身,按理当斩。
刘恒以王侯之礼厚葬刘长,安排三十户人守冢。
为了洗脱杀弟恶名,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刘恒封刘长的四个儿子为侯。
虽然刘恒斩杀官吏,封赏刘长之子,民间还是说他杀了自己的弟弟。
民间流传一首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这首歌谣如同一把锋利的剑,深深刺痛了刘恒的心。
他原本以为通过一系列措施可以平息舆论,但没想到歌谣却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在处理与刘长的关系时犯下了大错。
刘恒决定亲自出马,试图挽回民心。他派遣使者到民间,向百姓解释事情的真相,并承诺会更加关心民生,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非无情无义之人。
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完全消除人们对他的质疑和不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恒逐渐明白,要想真正赢得民心,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实践。
他开始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改善民生。同时,他也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严惩贪污腐败现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尽管刘恒最终未能完全摆脱杀弟的恶名,但他通过积极的行动,逐渐赢得了部分民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