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灶坑代表着一定数量的士兵,十万灶意味着齐军兵力众多,戒备森严。窝阔台率军追到此处,看到漫山遍野的灶坑,眉头微皱,按照一个灶台十个人来算,夏军的人数应该在五万人左右,窝阔台意识到夏军的兵力估计要强于自己,规模庞大,不可小觑。他心中暗自警惕,命令大军放慢行军速度,谨慎前行。
第三天,夏军继续撤退,营地中的灶坑数量锐减至四千个。窝阔台看到这一情景,心中暗喜,他想:看来济南方向的战事很焦灼,所以高羽才不得不抽调此处的阻击兵力。他脸上不禁浮现出一丝得意之色,对身边的将领说道:“看来高羽也不过如此,为了攻打济南,已经顾不上我们这边了,传令下去,加快行军速度。”
第五天,灶坑数量更是减少到两千个。窝阔台见状,大喜过望,认定夏军在济南方向肯定是损失非常大,以至于此处阻击的兵力一减再减。如果自己能够及时赶到,那么就可以和济南守军里应外合,未必没有击溃夏军的可能。他认为机不可失,随即命令大军加强进攻,务必尽快突破夏军的阻击。此时的窝阔台,被即将到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丝毫没有察觉到这是杨林故意示弱,让他产生济南方向夏军战事不利,只能抽调阻击兵力的错觉,一步步踏入精心布置的陷阱。
此时杨林进一步减少前线兵力,灶台从两千个,再次减少到了一千五百个,然后命令士兵在马岭拼死阻击窝阔台的援军。战斗异常激烈,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山谷之间。窝阔台的军队如潮水般一次次冲击着杨林的防线,而杨林的士兵们则如同一堵坚不可摧的城墙,顽强抵抗。每一次冲锋,都伴随着鲜血飞溅和士兵的惨叫,地上满是横七竖八的尸体。杨林的阻击越是有力,就更加让窝阔台相信济南的战事不利于夏军,让他更加急迫的想要突破阻击,前往济南与王保保合击大夏军。
这边阻击战正打的热火朝天,而杨林已经为窝阔台精心挑选了一处埋骨之地 —— 桂岭道。此地两侧山峰陡峭如削,犹如两把巨大的利剑直插云霄,中间道路狭窄,仅容数人并行,像是一个葫芦的形状,易进难出,此地实乃绝佳的埋伏之所。
高羽早就命令太史慈、甘兴两员大将率领五万精锐步兵,埋伏在山谷一侧。这些步兵身着厚重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