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也不会太过分。毕竟是领导干部,都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辞身份的。也都是经历过世事的,大家都明白,既然是区党委的决定,那就必须执行,即便是争吵分歧,也不能越界,都懂得适可而止。
这么大的项目交给了建设局,是建设局一班人的福气,是件大好事儿,争论无非是怎样参与,与参与的深浅的事儿。
周怀山是十分想介入建设局的主业的,自己一到建设局当书记,亲朋好友、甚至有些不是亲朋好友的人也围上来,求他给弄点工程,挣上一笔,并都承诺过给周怀山分干股,给回馈等等。
起初周怀山坚定着自己的党性原则,事实上从组织宣布他到建设局的时候,他就动摇了。
混了一辈子,终于到了一个有钱单位。周怀山想着自己怎么着也是一把手,局长卢振亭也得给自己几分面子。日子一久,发现也不全是那么回事儿,自己虽然是建设局的党委书记,事实上并没有进入建设市场的圈子,也没有进行新城区建设市场的链条,那个相对封闭、完整的小圈子,并不是自己想进入就可以进入的。
而且,即使是进入这个圈子的卢振亭,也不是什么都说了算,想插手这块肥肉的人多了去了。各种电话,各种打招呼,很多时候也是无奈之举。
作为党委书记,周怀山别说进入建设市场圈子比较困难,即使是发挥监督作用都有着无形的压力。有些时候,周怀山觉得自己在建设局简直就是一个多余的人。
离开了自己,建设局完全可以运转,甚至会运转得更好,发现这个现象以后,对周怀山来说是一个打击。这个感觉让起初上任时,信心满满的周怀山很不爽。
周怀山一直想拉尹坚强站到自己这一派,来壮大自己的份量,可是这个纪检书记是个老滑头,老是把自己放在稍微偏向周怀山的位置,但从来没有一次真正全力支持过周怀山。
会议再怎么争、怎么吵,总有结束的时候,因为周怀山、尹坚强都是党口出身的干部,不懂业务,是他们在这种单位当领导干部最大的短板。
科室的负责人有时会投来蔑视的眼神,就连那些搞开发建设的老板也会看不起他们。因此,周怀山也没有足够的底气来向卢振亭说不。
最终卢振亭还是安排王敏丽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