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里,观沈二爷要拈笔,知他是送客之意,连忙硬着头皮说:“我有桩事儿想麻烦二爷,不知当讲不当讲。“再看一眼徐泾,欲言又止。
”无妨,你直说就是。“沈二爷端起盏缓缓吃茶。
崔氏不得不道:”说来十分羞愧,是为我那不争气的叔伯而来,自从府里女塾辞离后,莫说国学、府学、县学这些公学他高攀不上,连高门大府里的家塾及义塾,皆把他拒之门外,现只能自己在会馆设帐,学生寥寥难以为继。还请二爷大人大量,饶他一条活路罢。“
沈二爷面色平静,语气淡淡:”此话差矣!他才疏学浅,误人子弟,言语冲撞,对吾妻大不敬,没拉他去见官已是给足崔侯府面子,何来饶他活路之说。”
崔氏从袖笼里摸出个帖子,咬着唇求情:“这是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潘大人的拜帖,他请二爷随笔签个名儿,才可募我那叔伯入府为掌塾,二爷若能高抬贵手“
她脸颊微红:”便是让我做甚麽都肯允的。“
徐泾正犹豫是否要接过那拜帖时,沈二爷已沉声拒绝:”吾素之禀性,最恶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崔定亮在沈府两年,吃穿住行厚待不提,其纳教银,收束脩,逢年过节另有封银厚赏,旁得不图,只希他能好生教读沈荔沈雁等女子弟学问,如今事与愿违,他一走了之。当吾沈府就这般来去自如麽?想得未免简单!”
他顿了顿,冷笑道:“崔定亮已臭名昭著,无人敢聘,他便是面有菜色的苜蓿生涯,都将难以维持,大势即定,弟妹再求也无用,不过我可以指条明路与他,出京城百里外或许还能得条活路,就看他是否愿意。”
崔氏听得面色发白,心底寒凉,崔定亮生长京城,锦绣度日,哪里肯远走他乡讨生活,她该如何向母亲交待。
外头有丫鬟禀报,道二老爷回来了。
帘笼被打起,沈泽棠进屋来,翠梅采蓉及二三丫头站在窗前,田姜则坐在炕上,松挽发髻斜插支衔珠凤钗,穿藕粉薄袄、鹦哥绿绸裙,正同个婆子说话,那婆子手里抓着只羊腿,剔得蹭光干净,看着还很新鲜的样子。
他免去众人礼,坐在炕桌另一侧,又看一眼那羊腿:“这是在做甚麽?”
田姜笑说:“沈指挥使遣侍卫送来的,我正交待她怎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