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厉马承羽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3章 赤阜新城(五十二)(2/2)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下眼眸,将心中的秘密与谜团,尽数咽了回去。

    而此时的四城八关中,有人则早就收到了明岚王的密函,一切都在悄悄准备中。

    次日,赫连央与明清樊碰面——带着明岚王的“遗书”。

    赫连央将锦盒摆在明清樊面前,看样子想让身为人子的他亲自打开。然而明清樊看着眼前的锦盒,眼神闪躲,双手缓缓抬起却又停在半空中,终究还是收了回来。他移开眼睛:“你来吧。”

    看了他一眼,赫连央没有说话,只默默上手打开了锦盒,从里面拿出厚厚的笺录,看到最上层的封面上写着“壹”,似乎是希望他们最先看这份。于是赫连央将它展开,铺在自己跟明清樊面前。

    从开始的口吻便能看出,这份“遗书”真的是给他们两个人准备的,是对两个人的剖白与嘱托。上面写道:

    明岚王自从十六岁被人毒害之后,心知寿命定然不必寻常的人,此后走过的每一天都要精心计算。明皇室人丁单薄,宗室不甘居于皇室其后、蠢蠢欲动,因而他不得不设立“少君”之位,将四城子嗣后人从律法上纳入“皇室”,同居君位;同时又对四城城主竭力驱使,在外人看来就像是不走心的利用。

    难怪赫连央在阆都期间,偶尔会听见一些流言,猜测陛下将来恐怕会“鸟尽弓藏”,用自己培养出来的少君彻底取代四城城主的地位……原来在王上一直都在迷惑都城里的某些人。

    明岚王又交待:原来的三城少君都是深谙谋略兵法之道的将才,四人将来必定要主导对抗阿勒境的局势;然而赫连止遇刺之后,赫连央接任芒城的少君之位、与明清樊的婚约作废,令明岚王不得不改变策略。

    “百阐城原本并非沛陵的一部分,明氏成为沛陵之主后,百阐城的药民部落为了更好地繁衍生息,便主动归顺沛陵,并以结为姻亲的形式与明皇室加深联系。然而三十年前的沛陵之乱,令本在逐渐归为一体的阆都与百阐城产生重大隔阂,自此百阐城自危、阆都之中的宗室贵家也不再对其信任,导致两边离心已久。”

    百阐城与阆都并不亲近,赫连央是清楚的——光看林措·唐堂对京中发出的政令态度如何,已足够清晰。但之中有何前因,赫连央却并不清楚,就算。她抬头去看明清樊,发现对方读到此处神情微妙,想来知道的要比她多得多。

    后面的事,赫连央跟明清樊也都十分清楚:明岚王亲自挑选了赫连央为朝君的良人君。之前霍清仪曾说过,皇室的子女无论嫁娶都要配初卦,可像赫连央这样阆都以外的人、是没有卜过初卦的,若想嫁给朝君,确实需要王上的指定。

    然而当时这一决定令许多人不解,只因赫连家并非从赫连平开始才对明氏中心无二,光是赫连平能替明岚王守着北面、还是直接关乎阆都命脉的一关一城,就可见赫连家的地位。按理来说,明岚王就算不靠联姻的方式拉拢赫连家也并无所谓,倒不如将赫连央指婚给宗室公子更有作为。所以当时许多人都暗自揶揄明岚王,说他连赫连家都信不过、要攥在手心里才踏实,真是令人寒心云云。

    如今想来,明岚王想要稳固的从来不是最德高望重的赫连家,而是赫连央背后的百阐城。

    但疑问又来了:把赫连央变成皇室一员,百阐城则是“嫁妆”,尚且能懂;可她与明清樊的婚约既已不再,明岚王光是将她弄进都城、骗她久留,又有什么用呢?赫连央现在回想起来,也对身处阆都期间的经历模模糊糊,感觉自己并未经历多么重大的变故,甚至王上都未曾与她接触过几回。

    明清樊却先她一步想起了何事——

    “别忘了,你从阆都走一遭,出来之时已经身负‘银瑞之兆’。”

    没错……赫连央这才想起他们离京之前的那些事。当时她与明清樊都以为,明岚王之所以给她抬了身份是为了名正言顺地护送明氏皇亲来赤阜镇,难道……不是?再想之后,明岚王将赫连止送来“休养”,她也隐约觉察陛下似乎想将她拖在这赤阜镇里——连同明清樊一起……

    赫连央猛地抬头,正想与明清樊说起此事,却发现对方盯着笺录,目光震惊又无限悲凄。赫连央满心疑惑,眼睛也看向后面的话……

    五月廿三,天大好。

    明岚王穿戴整齐后,看着铜镜中的自己,所幸眼下的青色并不明显。他朝镜中的自己扯扯嘴角,喃喃:“二十多年来,你受苦了。”

    王后贺瓦兰看着走出来的丈夫,心中不安,仿佛他随时都会化作一缕青烟飘走一般。可任她如何问阿长,都无从获知为何丈夫前阵子还脉搏微弱、这两天却仿佛一下子重回康健。但她知道眼前的明岚王,不是“真”的。

    “瓦兰为何看我?”明岚王走到妻子面前站定,微微一笑。

    贺瓦兰恍然,急忙摇摇头:“想着陛下能够重获新生,乃是大幸,待会儿定要诚心告拜。”

    “确实。”明岚王笑笑,然后伸手握住妻子的手,看着外面的朝阳,“走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