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问题,口人能吃饱穿暖。
他在规定中,当官就该安安分分,兢兢业业,除了当官,什么也别干。
当官的读书时欠下的债怎么办?不管;
三番五次的赶考欠下的债怎么办?不管;
带着一家老小上任时的路费怎么办?不管;
逢灾年物价飞涨生活费不够了怎么办?不管。
反正就这么多钱,你自己看着办。
到后期,一个县令需要雇师爷、书吏、长随、车夫或轿夫,这些都是县令拿自己工资雇的。
这笔开支从哪来,当然是从民众的身上来的。
一个县,拿上面俸禄的,一般不超过了一百人,这类人,就叫在编,而实际上小县五六百,大县上千人,都是吃财政饭的,而这些人的收入,都来自平时的盘剥,就叫不在编。
上面的统计者为了自己能收到钱,就只能允许下面的人加重盘剥,最后这部钱称为火耗。
从下往上的钱,被中间截留的叫火耗,从上往下的钱,被截留的钱叫漂没,成了名正言顺的规矩。
当黑色的收入,变成了名正言顺,一个政权基本上就走向了尽头。
明末的腐败,其实是从上到下,所有环节都是如此,皇帝要享受,就要多收钱,就要拉上太监一起上。
官员们要享受,要买地置产,就要一方面不让皇帝征自己的税,一边跟皇帝联手,征民众的税。
没当上官的读书人和大地主,不想让皇帝和官员收自己的税,就要一边跟上面争权斗争,一边狼狈为奸,助纣为虐。
又逢连年的小冰河期,颗粒无收的情况下,下面的盘剥还要变本加厉,所有的一切,都压到了普通的民众身上,苦不堪言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的感受了。
所以清兵入关,反抗的并不是民众,而是那些旧政权中的利益集团,明朝的政权是灭亡于农民起义,就是因为农民不堪忍受。
其实现在乡里收的统筹和提留,就是火耗的一种形式。
封建社会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是落后的根源。
工业能创造的价值,远不是农业能比的。
“你有没有比较要好的朋友,可以拉着她们一起出来干,放心,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