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若琳一起共进晚餐。但是这个点,若琳已经已经和家人吃完晚饭,一家和气的在看电视了。贸然打电话过去,似乎有些不礼貌和强人所难。关哲悻悻地放下手机,专心的开着车,穿过闹市,驶进一条胡同里,在一家小店前停了下来。
这家店是24小时不打烊的。每次关哲不知道如何打发自己的夜晚的时候都会来这家小店。这个店铺的名字很有意思,就叫做”24小时“。不知道当时店铺的老板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名字。店里面的装修很简单,但是很舒服。每个地方都透着点点的慵懒和些许的小资。店铺的整体的色调不是咖啡色,而是米黄色,或者更深一点,风格上有些1;150850295305065偏小庭院的感觉。
有些人会觉得这个店有点不伦不类,24小时营业,风格却是小庭院。但是关哲就是喜欢这种肆无忌惮的简单。每次来,关哲都是一个人,从来没有与朋友或者是客户一起来过。每次来他都会坐在店铺的第十三张桌子那。
这个店铺总共就十三张桌子,每一张桌子都不一样,前一十二张桌子都摆放在店铺在店铺东西两排,只有第十三张桌子的位置较特别,在两排桌子的最后的中间位置,然后所处的地势相对较低。店铺老板说,这张桌子的地方本来是放着一架钢琴,没人弹,仅作观赏,后来发现来这里的顾客对钢琴也没什么感觉,也有顾客说放这有些不伦不类,就撤了,索性就多加了一个桌子。本来的桌子是十二张,是按照星座和月份来排的。这第十三张除了写了一个阿拉伯数字13,也没有其他的装饰了。恰恰是这张简单、格格不入、不起眼的第十三张桌子让关哲每次无处可去的时候总会想起。
依照惯例,关哲到前台跟老板寒暄了几句,就径直走到了十三号桌,把整个身子扔到了软软的沙发里,拿起桌子上的一本杂志翻了起来,是一本余华的《活着》,薄薄的一本。老板是个奇怪的人,刚过而立之年。店铺里的装饰已经让人觉得有些太个性化了,这店铺摆件就更个性了。一般餐馆想文艺点就摆满书,然后摆上一些比较文艺的摆件。24小时店铺的摆件都是一些家庭生活的常见品。在前台每天都摆着一盆洗得水灵灵的当季水果。
在墙壁上是市区地图和一些家常必备的鞋刷、毛刷、雨伞等,你能想到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