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城中传了点谣言。
聚义厅上,赵瑜对赵橹的信使躬身行礼。信使傲然点头,径自说出了此行的来意。
铮的一声响,六寸长的木羽箭离弦而出,转瞬即正中三十步外箭靶的红心,稻草扎制的箭垛被射个对穿,箭头在垛后露了出来。
“那是你眼花了!”一个声音在门外响起,赵武跨了进来。他右手持着板斧,左手提着一个仍滴着血的头颅。走到信使面前,他把头颅提起,“你看,他还起得来吗?”
“前面还有卸职待罪四个字!”信使冷笑地提醒着,却没发现赵瑜的眼里都是戏谑。
“是啊,郑家的阴谋当然得通知爹爹。”
赵瑜笑着摇头,没再多言。自张商英告病,征讨浪港叛逆的大军由招讨副使执掌,不过宋廷不敢让大军在武夫手中多留,便又任命了一位招讨使。这位新任浙东招讨,其大名赵瑜如雷贯耳,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上,能封王的宦官只有一位——童贯!
不理惶恐万分,惊声尖叫的信使,赵瑜看着赵武肩头的水渍,悠然问道:“下雨了吗?”
不过赵瑜并不打算让郑家如愿以偿,他也不想回昌国,所以他这封信必须写。而对赵文说的话,只是不想显得自己狼心狗肺,故作姿态罢了。
“二郎!”随着一声唤,赵文一拐一拐地走进书房。
“那赵子曰,你让武兄弟安排人盯着,一个村货,玩不出花样。至于这信……”赵瑜笑笑,有些惨然:“我只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这也算是我做儿子、做弟弟的最后一份心意了。”
对于宋廷的这项人事变动,赵瑜不像寨中他人那般欣喜,仅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现在只关心郑家。
大观三年十一月十一日,辛亥。
“嗯,下雨了。”
听赵武提及郑家,赵瑜顿了一下。许多事,他和赵文已经心照不宣,但对赵武,还是瞒着的。
摩挲着没有打磨光滑,还带着毛刺的弩身,赵瑜爱不释手,正牌的神臂弓之所以威力巨大,源自于几十年来不断的改进,现在寨中的弓箭坊仅仅半年就达到了六七成的水平,假以时日,不愁赶不上真货。‘这可是真正的山寨!’
赵瑜放下笔,问道:“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