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让她迫切地想要投身于一个能够诉说的行业。而且对象尽可能需要广一些,因为她想对话的是普罗大众,而非自认高人一等的精英阶层。
这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一旦想起,周致其都会内心澎湃。
因此,学校的提议其实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不仅如此,周致其也明白一旦将这份作品跟学校挂上钩,真正能写的东西便会缩窄许多,审核也会更为严格,但是无疑的是,这也意味着她们的采访对象,在选择范围以及质量上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也可以说是再次实现采访内容质的飞跃。
深思熟虑后,周致其把这个消息发到了群里,询问剩下三人的意见,并且主动说明了自身的想法以及未来选择的情况。对此,大家都表示十分理解,毕竟公众号真的是周致其的心血。
每一次的奔波,小到学校内,大到整个央城,有线上的有线下的。每一次的校对,每一次沟通,
每一次审核都像dna一样刻在了周致其的脑海里,极其深刻。
还记得heat推文在撰写时,周致其看着按照录音敲下的周嘉遇的创业理念,第一次有了满足的感想。推送发出后收获了众多好评,为heat带来了更多顾客,甚至让周晴收获了1000元的聚餐补贴以及周嘉遇的终身高级会员的承诺。
再到后来有人主动在后台留言想要无偿加入平台时的惊讶与感动,以及熬了几个大夜给周晴定制的采访,甚至这让校社联主动联系周晴为央大校庆拍摄新的周年海报。
这些对许多人而言只是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但是对于周致其以及整个团队的人来说这些都是从0变成1的辉煌成就,值得铭记终生。
除此之外,公众号采访的人横跨了20-30岁的年龄段,采访的行业有教育、时装、金融等,实打实地给读者们带来了许多具有现实参考价值的社会信息。
周致其当时开始这个公众号的初衷特别简单,那便是去了解生活,将生活可视化,让自己知道未来有着什么样的选择。
这个世界永远都有大学生,每一个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未来,而每一个人未来的方向都应该是自己选择的,这便是周致其想要传达给读者们的思想。
周致其在学习编剧的时候有看过索金的教学视频,她到现在还把这句话放在自己的微博上置顶。那便是:
it’snotrequiredthatyourprotagonistthatyourherooveretheobstacle
theydon’thavetowin
theyjusthavetotry
年轻人,永远不要害怕尝试。
最终在和团队的共同商议下,周致其同意了辅导员的提议,将公众话作为央大学工的分支,依旧是每月出稿一次。大三后周致其将会把负责人的位置转交给另一个大三学生,自己则主要做最终的审核工作,而周晴则选择退出团队。
此外,正式将公众号纳入校有后团队将加人,具体的可通过申请,然后由原主创的4人进行选拔。
由于学校对公众号的发展比较重视,也算是对主创团队的一种认可。甚至还给它立了个项,使得周致其也算是有科研项目的人了。
公告公布后陆陆续续有人给公众号的邮箱发申请表,看着异常活跃的公邮,周致其顿时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