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甲午。復置鑄錢司。
乙未。散位正三位佐伯宿祢今毛人薨。右衛士督從五位下人足之子也。天平十六年。聖武皇帝。發願始建東大寺。徴發百姓。方事營作。今毛人爲領催検。頗以方便勸使役民。聖武皇帝。録其幹勇。殊任使之。勝寳初。除大和介。俄授從五位下。累遷。寳字中至從四位下攝津大夫。歴播磨守大宰大貳左大弁皇后宮大夫。延暦初授從三位。尋拜參議。加正三位。遷民部卿。皇后宮大夫如故。五年出爲大宰帥。居之三年。年及七十。上表乞骸骨。詔許之。薨時年七十二。
丙午。高年人道守臣東人於内裏引見。時年一百廿二歳。其髮尚多。聰如少年。矜其衰邁。賜之衣服。
己酉。從五位下多治比眞人乙安爲鑄錢長官。
辛亥。征蝦夷有功者四千八百■餘人。隨勞輕重。授勳進階。並依天應元年例行之。
癸丑。太政官奏言。蝦夷干紀久逋王誅。大軍奮撃。餘■未絶。當今坂東之國。久疲戎場。強壯者以筋力供軍。貧弱者以轉餉赴役。而富饒之輩。頗免此苦。前後之戰。未見其勞。又諸國百姓。元離軍役。徴發之時。一無所預。計其勞逸。不可同日。普天之下。同曰皇民。至於擧事。何無倶勞。請仰左右京。五畿内。七道諸國司等。不論土人浪人及王臣佃使。検録財堪造甲者。副其所蓄物數及郷里姓名。限今年内。令以申訖。又應造之數。各令親申。臣等職參樞要。不能默尓。敢陳愚管。以煩天聽。奏可之。
丁巳。授女孺從七位上物部海連飯主外從五位下。
十一月乙丑。勅曰。公廨之設。本爲填補欠負未納。隨國大小。既立擧式。而今聞。諸國司等。雖有欠物。猶得公廨。理須依法科罪沒爲官物。但以國司等久有仕官之勞。曾無還家之資。今故立法制。宜自今以後。有舊年未納欠負者。大國三万束。上國二万束。中國一万束。下國五千束已上。毎年徴填。附帳申上。若不據此制。有未納者。返却税帳。隨事科罪。其當年未納者。一依去天平十七年式填之。
壬申。外從五位下韓國連源等言。源等是物部大連等之苗裔也。夫物部連等。各因居地行事。別爲百八十氏。是以。源等先祖塩兒。以父祖奉使國名。故改物部連。爲韓國連。然則大連苗裔。是日本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