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9章 玩招安顺利入编制 南京城结识众英才(4/14)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一分田,本来能种的地比较少,土地兼并又比较严重,绝大部分的土地都到了地主的手里,福建的自耕农相对较少。

    福建又是人口大省,能租到土地种植的人数并不多。

    大多数的福建人都是在各地城市周边打零工糊口。

    这些打零工的家庭,没有任何抵制灾难的能力。

    灾年粮食稍微涨点价,用不了几天,这些失地农民马上就会断粮,所以福建这个地方,一点抗灾能力都没有。

    稍微有点天灾人祸,马上就会是饥民遍地。也因为如此,福建人为求活路,并不太在乎是否向外移民。

    所以,福建人移民海外的人数特别的多。不像其他地方,动不动就故土难离,宁可饿死也不愿意挪窝。

    当福建境内的富豪士绅们听说捐粮是为了把那些讨厌的饥民送走,富豪们都很踊跃的捐献粮食,只为了以后耳根能够清静。

    当各地的官军,开始在福建全境驱赶押送饥民前往福州,泉州,漳州三个地方的码头时,被驱赶的饥民开始很不愿意。

    后来得到官府的消息,官府是要把他们搬迁到有土地可种的地方去。

    只要他们能平安走到那三个码头,便会有人在那里接待,他们就不会再被饿死。

    别的不说,单是去的地方有地种这一条,就让饥民们心动不已。

    何况前往那三个地方的路上,官府还安排的有众多的粥棚,保证他们在行走的路上不被饿死。

    得到这个消息,饥民们是一点抵触的情绪都没有,反而有一些欢天喜地的,本来饿的一天只能走五里地的体力,咬咬牙,都能够多走上二里地了。

    在原历史时空,郑芝龙为了表达对诏安的诚意,答应了熊文灿向台湾移民。

    只是郑芝龙并没有为了移民的事全力以赴,只派出了少量的船只运送饥民,前前后后忙活了大半年,也才转移走一万八千人。

    而福建当时的灾民数量约有十五万,虽说郑芝龙移民了一万八千人,并没有缓解福建灾民的苦难,到旱灾结束的时候,福建饿死的人数还是多达数万。

    只是现在这个时空不一样了,为了福建的移民,台北管委会可是做了长期准备的。

    为了移民开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