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每天饮酒赏乐,我成了千古一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89章 大唐民间风投(1/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还有你赫连青,你说到淄州圈地,你说淄州的商人在大片圈地,想要种植桑树,这影响了农业。恰好朕也了解一点点淄州的情况,朕听到的怎么和卿说的有一点点出路呢?”

    赫连青心头顿时一震,正要说话,被圣人打断了。

    “朕听说淄川有一个乡都住着姓田的,这个乡有一个叫田济的人说服不少人放弃种小麦,而是改种桑树,并且这个田济还专程在钱行贷了一笔钱,前三年按照每一亩五百文补助给原本的农户,一旦桑树能够产生价值,他自己从每一亩种赚一百文,签订了二十年的契约,朕没记错吧?”

    赫连青更加震惊,圣人连这件事都知道?

    “卿是不是疑惑朕怎么知道这件事的?朕告诉你,朕恰好在看各地钱行的汇报,其中淄川的这个田济的案例,朕很感兴趣。”

    这其实和某某改稻为桑很相似。

    但电视里大明朝的改稻为桑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因为权力介入太多。

    在古代,一旦权力介入太多,它本身的经济运作原理就会快速失效。

    权力一定会想方设法从里面捞资源。

    既然权力拿了一部分走了,那拿走的这一部分该谁来承担呢?

    肯定是最弱势的那一部分群体。

    如果由私人来牵头处理这件事,私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无法强行夺取资源,如果要强行夺取资源,很容易引起公愤,使官府介入。

    所以,改稻为桑最佳的政策应该是私人牵头,为了确保长期价值,分配各方利润,官府最好规则制定和监督。

    这和21世纪私募基金的风险投资是一个原理。

    简单来说就是交给私人自负盈亏,既可以解决就业,还可以拉动产业,又能牵引上下游。

    李倓没想到钱行设立后,民间如此之快就有人愿意站出来牵头做这种事了。

    这自然是好事,但官府和钱行都要做好风险把控。

    “朕专门派人去问过,田济没能做成,因为他被抓了,以圈地并田的罪名被抓的,抓他的人是淄川的县令,淄州治所就在淄川,赫连卿的刺史衙门也在淄川,卿该不会不知道这件事吧?”

    赫连青只是犹豫了几个眨眼的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