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每天饮酒赏乐,我成了千古一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53章 大唐的土地纠纷(3/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上腺素飙起来,还想敢不敢的问题?

    “这话你应该去问问史思明!”说完,李倓拉动缰绳,便带着一群人往前面行去。

    田野间的人越来越多。

    周围过来围观的也越来越多。

    围观的基本上都是农民,他们身着布衣,汗流浃背,疑惑地看着前面。

    “这里是井陉县发下来的手实,我可不是强抢民田!”

    说话的是一个年轻男子,长得壮实,约莫二十几岁,腰间还佩戴着一把刀。

    他说话的语气听起来客气,但却难以掩饰那高高在上的姿态。

    手实就是大唐的户籍,上面记录了家庭户口和土地情况。

    均田制时代,大唐每三年要全国统计一次手实。

    朝廷要摸清楚全国人丁和良田的匹配数。

    只有这样,才能精准地授予土地。

    大唐开国,建立了一套极其完善、复杂的官僚统计体系。

    这是均田制得以实施的政治基础。

    但也是均田制后来在崩溃后,无法再捡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这套行政太过复杂了。

    试想想,在皇权不下县的时代,各县每三年统计一次人丁和田地,要动用地方大量的吏员。

    从县衙登记的资料,到实地统计,做核验。

    这过程很容易作假,所以仅仅核验,就需要不同人做好几次。

    等大量文书提交上来,核验对不上,还要清查。

    各县再上报到州府,州府核验,再上报给长安。

    吏部再核验。

    一件事很复杂,要坚持下来,是可能的。

    但一件复杂的事,要长期坚持,就很难了。

    某种意义上,均田制从高宗后期开始出问题,也是因为政治运作太过繁杂。

    就说眼前,这明显是土地纠纷。

    这就需要核验。

    “可这些是我们的田,我们也有县衙给的手实。”说话是另一个男子,一家老小都在,手里还拿着农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