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每天饮酒赏乐,我成了千古一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08章 忠肝义胆田承嗣?(2/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心态写的呢?”

    李泌很认真地说道:“李太白信奉的是道家学说,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对权贵自然不屑一顾。”

    “卿也是读道学之人,多次问道终南山。”李倓说道,“卿以为如何?”

    李泌说道:“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也。”

    “何意?”

    “万物运行往复,阴盛阳衰之后,必然是阳生而阴沉。治国亦是如此,大唐亦是如此,谁也逃不出道的运行。圣人要遵循道的运行,才能安定天下。”

    李倓心中感慨,李泌不愧是道学代表人,中唐第一名相。

    他看到的东西,不是一般人能看到的。

    用21世纪的哲学来解释,事物是呈螺旋上升发展的。

    大唐初年,采用均田制,但随着人口的增加,许多地方已经无田可授。

    均田制的瓦解是必然,因为资源有限,权力阶层吞噬资源,人口增多。

    若将这件事比喻成阳,那么到了一个临界值,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崩溃,阳就会消散,阴就会升起。

    这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也说明了李隆基在做土地改革的时候,只敢检田括户的原因。

    李隆基面前的局面,其实比之前大唐历代帝王面临的局面都要复杂。

    看似很不合理的政策,是在特殊的大局下,被迫妥协而成。

    天宝年间的大唐就处于阴阳失衡的状态,安史之乱彻底打碎了那种状态。

    接下来,这种状态会回归的一个平均值。

    具体回到一个什么样的平均值,就要看帝国掌舵人的操作了。

    例如节度使权力过大,这也是一种失衡,按照社会允许的规律,节度使的权力是一定会被削弱的。

    只不过正史中,用了一百多年,直到宋代,节度使才被削弱。

    可是以武人为代表的节度使在宋代被削弱后,文人士大夫崛起,不到三十年时间,再一次失衡,致使华夏武力崩溃。

    到底如何达成一个平衡呢?

    难道华夏的命运要在两个极端中左右摇摆吗?

    李泌说道:“李林甫当政的时候,堵塞言路,权贵贪腐,以崔异为例,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